我是个很古板的人,至少在教育上是这样。
小时候家里没管过我学习,要求就是作业做完再看电视,吃饭的时候不要看电视(中考时政信息除外),做事要一心一意,认真学习,痛快玩耍。
我向来是没有严格执行的,但基本上也是做到了的。可能也是运气好,学得不算差。
今天和朋友聊起关于孩子教育,我感觉我真的算古板的守旧派了。
我和朋友外甥接触稍微多一些,小朋友吃饭是要看动画片的,边吃边看会吃很慢。这个我私底下问过,说只有放假时候是这样。我觉得问题不大,弦也不能老绷着。
但近期一次给小朋友讲题,让我认识到我的观念可能太过古板。
我给小朋友讲题他们家里人是知道的,但是在讲题过程,会叫走小朋友吃东西,还是多次叫,小朋友从开始的拒绝到蠢蠢欲动,最后被叫走。期间小朋友的家长们都是随便的态度。等吃了一点水果之后,再回来进入思考状态,又浪费了一些时间。
我觉得有点不高兴,小朋友年纪不大,正好在贪玩的年纪,对学习刚起来了一小点兴趣被多次打断,这样对孩子学习习惯培养,数学兴趣建立,是不好的。
但后来沟通后,我觉得他的想法有一定道理。
首先,他说放假就是放松,放假还在学习孩子会逆反。而且吃东西这种打断是有必要的,小孩子将来会面临更多诱惑,小时候被打断再进入状态,也是一种对学习能力的培养。他认为学习不用急于一时,不因为一时学习失败就否认孩子一生,学习是长线的。比如他们家姐姐和他,都是通过继续教育获得文凭的。而且到了三十多他还在继续学习考证,没有人可以说他不成功。
我想了一下各自的生活经历,觉得他说的有一定道理的依据是,他家的性格遗传,适合走长线这条路。
客观理智的说,大人常说笨鸟先飞,也常说龟兔赛跑。这些对于大部分不在学习考试方面早早崭露头角的普通孩子,是非常好的教育方向。我那种规范孩子学习习惯的理念,可能过早压抑孩子天性,让孩子学得累,后期逆反。这两个点,都不同程度支持了他的想法。
但同时,我也觉得他说的也不对。
为什么?因为当时小朋友已经明显开始对这个数学模型感兴趣,愿意去玩这个游戏,被打断,被分心,可能再次调动他情绪和思维就很难再达到第一次的状态,后来的继续讲题也证明了这一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点,我在我的有限人生路里,几乎算定理一样存在。
再者,无论多长线的学习,快速投入学习状态都是高效率学习的关键。如果缺少正确引导,孩子会走一些弯路,才能认识这一点。
兴趣、专注,是高效学习的重点。这是我认为他不对的地方。
我希望孩子可以因为兴趣而专注的长线学习,是一种很难达到的理想状态,而他更了解自己家稳定的遗传,选择了更适合自己孩子的方法,也没错。
我古板的认为学习应该专注,却忽视因材施教 ,强加自己想法给别人也是一种冒犯。没有几个孩子可以达到只通过学习就能过好一生的捷径,更多的是普通孩子,普通人生。
最后,越过孩子血缘亲人去妄图引导孩子是很不恰当的做法。给孩子太多压力太高期待,尤其是别人的孩子,是一种很失礼很没有边界感的事情。这是我必须立刻纠正的心态。别人家孩子就是别人家孩子,我不需要为他人生负责时候,不参与他的人生就是最好的选择。培养兴趣专注力这种长期规划,和我这个陌生人无关,不要多参与。例如这次,讲题讲完就好,不要去延展别人会觉得我在骄傲,在显摆自己,这很装,这是一种冒犯(是的,这一点我也被批评了)。
补充一下我想怎么养育我的孩子。
首先,每个小朋友都不应该因为家族里的亲友都不擅长某一类学科而被从初始就否定为:她不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恰当的启蒙和孩子的情绪把握很重要。
以这个小朋友为例,全家没有数学天赋,难道他必然学不好数学吗?不一定,一道题一分多钟就听懂并能做类似题说明他并不是完全学不进去的孩子。
以我自己为例,我家里确实没有数理化很好的人,但我的妈妈曾经是英语年级第一。但我就是做到了靠数理化硬生生抗住了英语勉强及格考上大学。
基因决定先天智商,但后天启蒙培养更重要。把牛顿扔去当狼孩,他可能只会对着掉落的苹果龇牙。把普通的孩子用比较好的资源培养,大概率会成为“精英”。
培养学习习惯很重要,比如兴趣和专注是前期能把孩子归入“可以走读书这条路”“获得进招工市场入场券”的好习惯。尤其是专注,个人认为受益终生。但耐力就不重要吗?学习习惯培养只是为了获得文凭吗?
我为什么觉得我的朋友说的有一定道理,无论在哪个时代,与时俱进这个都指向了学习是长线计划,这就是学习上的耐力。
保持一种对新信息渴求的心态,和沉下心钻研的能力,这个人或许不会大富大贵获得世俗上的成功,但她一定有充实有趣的一生。
我希望我的孩子,保持热情,带着探索,在人生的路上,一直向前。我希望,我能养育这样一个孩子,可以欢笑,可以哭泣,可以喜悦,可以悲伤,但她总会抬起头看着未知的前方,总有她的小爱好让她静下来,远离一些纷扰。所以我希望她有兴趣,有专注,也有耐力。
我也想尽量当一个好的引导者,以此自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