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从脑科学的角度而言,“怎么都记不住”是极其理所当然的。 即使忘记了好不容易才记住的信息,我们也完全没必要耿耿于怀, 因为不是只有我们自己的脑特别容易忘记,所有人都是这样的。
3.要想让海马体将信息判定为必要信息,我们要尽可能地倾注全部的热情和诚意,持续不断地将信息传送过去。海马体会产生一种“如此锲而不舍地传送来的信息一定是必要信息”的错觉,进而允许信息通过“关卡”,进入大脑皮质。
4.不仅是考试前,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也要尽量避免在一天内向脑输入大量新知识。学习的重点原本就应该放在 “复习”上,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毫无压力地记住自己所能记住的内容,才是符合记忆性质的学习方法。
5.海马体是对进入人脑中的信息进行审查的工厂。信息的种类不同,能停留在这家工厂的时间也有长有短,短的大概只有 1 个月左右。海马体会在 1 个月内分类整理这些信息,判定哪些是应该进入大脑皮质的必要信息。
6.结合海马体的性质,我建议大家按照如下计划展开复习。
第 1 次复习:学习后的第 2 天
第 2 次复习:第 1 次复习 1 周后
第 3 次复习:第 2 次复习 2 周后
第 4 次复习:第 3 次复习 1 个月后
以上计划将复习分为 4 次,每次复习之间都存在一定的时间差,整个计划在约两个月内完成。通过这样的复习方法,海马体会将信息判定为必要信息,并允许它们进入大脑皮质。
7.复习时需要注意的第三点,是人脑更重视输出而不是输入。人脑的模式是“输出依赖型”。站在海马体的角度,更重要的是得出这种判断:“这个信息竟然会被如此频繁地调用,看来必须要记住它才行。” 所以,相对于填鸭式的学习方法,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学习方法效率更高。
8.LTP 是大脑的“记忆之源”,记忆的形成与 LTP 密切相关。如果海马体处于容易产生 LTP 的状态,那么学习能 力也会得到提高。LTP 是神经元反复受到刺激后才产生的现象。反复刺激海马体的神经元,即“复习”是十分必要的。
9.θ 波是“好奇心”的象征。当人对什么东西感兴趣而打开好奇心之门,处于紧张.兴奋或者期待的状态时,θ 波就会出现;相反,当对千篇一律的事物感到厌烦.丧失兴趣的时候,θ 波就会消失。如果是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那么即使复习的次数很少也能记住。这种记忆力增强的效果很有可能就 是由 θ 波造成的。
10.动式记忆法,不要死记硬背,带有感情地记忆。背诵历史时,把自己代入历史情境中大脑自然而然就更容易记住这个知识点,因为人脑机制会更倾向记住带有情绪的信息。
11.狮子记忆法,狮子在室温较低、饥饿和走动状态时记忆效果更佳,如果最终狮子还能捕猎到猎物,记忆会更加深刻。人类记忆原理也类似,所以早中晚饭前饥饿状态很适合学习。
12.人脑中的杏仁核被激活后,不仅会使人的记忆力提高,也会使注意力得到提升。这是因为杏仁核在向前额叶皮质(大脑皮质的一部分)传递了神经信号的同时, 维持着人对事物的注意力。对于能够调动自己情绪的事物,人们不会容易感到厌烦。这种效果就叫作 “情绪唤醒”(emotional arousal)。
13. 睡觉也是学习的一部分。在我们睡着时,脑会以各种形式整合信息,然后检查信息的一致性并“整理”过去的记忆。海马体就是在此时对信息进行审查,判断这些信息是否必要。因此,如果不睡觉,就相当于不给海马体整理并选择信息的机会。那些因为海马体来不及整理而杂乱无章的信息最终会被全部抛弃。
14. 超水平发挥的关键到底是什么呢?当然就是准确掌握自己的生物节律了。对于“学习”这一行为而言,最重要的节律肯定就是昼夜节律。如果昼夜节律的变化和考试的时间段配合得不好,那么结果就可能很糟,也许自己的实力还没充分发挥出来,考试就已经结束了。
15.不仅夜晚的睡眠具有巩固记忆的效果,午睡也同样有效,半小时左右即可。睡眠发挥作用的重点并不在于“睡着”,而是在于要“停止向脑输入信息,给脑整理信息的时间”。即便人处于清醒状态也不要紧,只要安静地待着,海马体就会开始整理信息。
16.在晚上记忆要比在早上记忆的效果好,这里所说的“晚上”并不等同于“熬夜”,即“夜间学习”并不是指“在深夜里学习”,而是指“在睡觉前学习”。在和平时一样的时间段内睡觉是夜间学习的重点。对于人脑而言,睡觉前的一到两个小时是记忆的黄金时间。
17.教育心理学中有“偏好效应”这一概念。“偏好”一词用在这里可能会让人感觉有点奇怪,但其实它的意思很简单,就是“在学习中发挥长处”。与其在不擅长的领域闷闷不乐,不如充分发挥长处,这样成绩才能得到整体的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