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老公已于去年5月底举办了婚礼。
对我们来说,婚礼不仅是庄重的仪式,也不仅是美美的婚纱专场,更是一次高度个性化的自我表达。这种表达不仅体现在融合了我们的属性、喜好和想法等婚礼细节,还体现在我们事后的把所有的经验、心得、思考等记录下来的,共31章6万多字的“趣味研究报告”中。
当中故事性的章节暂且不表,一些不限时间地域限制的备婚经验总结,我觉得可以分享给有需要的各位。又因为这当中完全不涉及具体的事务,纯粹讲方法,故全文中相关的文章我们命名为“备婚方法论”。
接下来要分享的这篇文章,撰写人是我老公,所以主语的“我”其实是新郎(反正正文第一段会有很明显的提示hhh)。但文字的所有权还是归我们共同拥有。
这篇文章非常长,接近1万字,本质是因为它其实是由4篇文章组成的,为了方便阅读,我就不再分成几篇了,一次贴完。大部分图片都是充当分割线的存在,只有少部分是服务于内容hhhh
前后文链接:
备婚方法论(2)自我定制的备婚表格 http://www.lukou.com/userfeed/29748302
备婚方法论(3)男生最初怎样决定“要不要办婚礼” http://www.lukou.com/userfeed/29794752
备婚方法论(4)主持自己的婚礼是一种怎么样的体验?http://www.lukou.com/userfeed/29828038
备婚方法论(5/完)试纱前要知道的事 http://www.lukou.com/userfeed/29861244
前几天发的http://www.lukou.com/userfeed/29657466 网购鞋子的不走寻常路筛选偏方,其实也是备婚方法论系列的一部分。
之前还做过一个备婚购物清单的专辑,有兴趣可以点击http://www.lukou.com/userfeed/28509797
婚礼基本信息:
日期:2019年5月26日
地点:广州
形式:草坪仪式+室内晚宴
参与人数:~110
筹备时长:半年
那么背景的部分就介绍到这里(也太长了吧喂)
————————————————————————————
目前网络上的有关婚礼准备的文章中,往往过于流连于战术层面的事务细节,疏于在较长的时间尺度的战略层面有所规划。如果流连在这类备婚文章中,很容易让人在准备自己的婚礼时缺乏大局观,做事一盘散沙,忙忙碌碌一大堆最后回过头来发现没把时间精力投入到关键的点子上。很幸运我和我的媳妇都有一定的项目管理经验,我们是把我们的婚礼当作一个二十万的艺术创作秀的项目来运行。因此我们在筹备我们的婚礼时,始终保持着清晰的头脑。而所谓“清晰的头脑”,就是指知道该在什么时间思考什么问题和做什么事情。
对于“如何办婚礼”这件事,我首先想谈的是我对于筹备工作的阶段划分。我将婚礼的筹备分成了4个阶段。在此列出每个阶段的核心任务,在这个阶段该做什么事情和该思考什么问题,以及这个阶段标志性时间节点。

【1、 第一阶段:树立方向阶段】
【这一阶段的核心任务是挑选婚礼策划团队(包括婚庆、四大金刚等)和婚礼场地。 】
在这一阶段,首先要明确办不办婚礼,要对办婚礼的预算有基本的共识,接下来就需要对婚礼风格的大方向有所把握,比如希望中式还是西式的,晚宴是中餐还是西餐,气氛偏向严肃复古还是轻松活泼等。
这一阶段的结束标志,是与婚礼策划团队和酒店分别确定合作意向。
【2、 第二阶段:概念形成阶段 】
【这一阶段的核心任务是与婚礼策划团队沟通自己对婚礼的设想。 】
在这一阶段,需要想清楚“自己想要一场怎样的婚礼”,要形成自己婚礼的最抽象的顶层概念设计。 具体该如何思考这些问题,会在后续的文章中展开来谈。
这一阶段的结束标志,是与婚礼策划团队确定配色方案和基本设计风格。
【3、 第三阶段:方案设计阶段 】
【这一阶段的核心任务是协助婚庆设计师设计和修改方案。 】
在这一阶段,对婚礼的设想需要从顶层概念设计落实到具体的视觉表达方案。
这一阶段的结束标志,是婚庆公司的设计师给出的最终设计稿被通过。
【4、 第四阶段:方案实施阶段 】
【这一阶段的核心任务是全面准备婚礼的诸般事务。 】 网络上大部分备婚文章都是针对这一阶段的。 这一阶段最终直到婚礼完成。
【必须要再次强调,婚礼是一个完整的项目,而非“点子的集合”。 】
只有对筹备婚礼这件事有清晰的阶段划分,才能在恰当的时间做恰当的事情,才能有时间节点去督促自己正确地推动项目进行。
因此本文作为筹备婚礼的总纲要,在接下来的几篇文章中,会分别对这4个阶段中该如何做事如何思考进行展开阐述。

【第一阶段的核心任务有两个:第一个是选择婚礼场地,第二个是选择婚庆团队。 】
【其中选择婚礼场地,在时间上居于最高优先级。 】
这着实有点尴尬,按理来说,婚礼的场地是需要反复推敲仔细抉择的事情,却因为客观条件由不得你想太久。
好的婚礼场地档期很难得,好日子要靠抢,常常需要提前半年甚至一年。因此敲定婚礼场地赶紧下订单把好场地的良辰吉日hold住就是婚礼准备的第一件事。
场地还是对整场婚礼限制最大的外部环境因素。
一旦敲定了场地——
婚礼的整体预算就定了档次;
婚礼的宾客数量就有了上限;
婚礼布置的大背景就定死了;
婚礼宴席的菜式风格就定死了;
婚礼的时间、季节就定死了;
婚礼的交通就要跟着规划
……
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在决定场地之前,务必要把之前列出的因素逐一考虑清楚。 】

以我自己的例子说一下我是怎么选我的婚礼地点的。
首先媳妇明确她梦想中的婚礼必须是户外草地。
其次岳母明确她和其他参加婚礼的长辈都不大能接受西餐,还是要选中餐。参加婚礼的人数初步估算,中餐大概是10+桌。
这三个条件一框,广州提供户外草地和有10+桌的中餐宴会厅的婚礼场地就那么寥寥几家。
再考虑交通因素,因为是晚宴,为了方便宾客晚上回家,尽量选择市区,再排除几个郊区的场地(虽然郊区的那几家又便宜又有特色环境还优美),以及排除虽然在市区但位置不大好找的(渡空间、二沙岛),最后就剩三家了。
这时候考虑预算,再排除了预算超标的高大上豪华酒店(香格里拉)。
最后有两个可供选择的酒店。
一家比较老牌,档次稍高,但草地面积比较小,四周没什么景致(东方宾馆)。
另一家档次中等,设施稍陈旧,但是草地面积大,周边有树围起来,空间相对独立,背景正中央有本市地标广州塔(凯旋华美达)。
我们选了档次一般但景色好的。
最后我们计划的时间,目标酒店没有档期,我们选择了另一个相近的时间。
在这里也可以看出一些我们的权衡抉择。
媳妇的梦想是第一位的。
交通和环境相比,交通更重要(谁都不想办一个会被所有宾客吐槽交通麻烦的婚礼)。
档次价位方面可以务实一些。
环境景致比酒店装修重要一些。
时间可以迁就酒店档期。
诸如此类。
毕竟很难十全十美,所以自己对于各个因素优先级排序就要有清晰的判断。
这些因素对每个人来说重要性都不完全相同,因此需要自己去权衡。

说完了选酒店,接下来说选婚庆团队。
【时间上,不一定是要先选酒店,再选婚庆团队的。 】
专业的婚庆团队往往非常熟悉本地的各种婚礼场地的特点,可以结合你的需求做出精准的推荐,效率远高于你自己去网上搜和去实地考察。当然也有些婚庆团队在推荐场地的时候夹带私货,推销他们已经合作得比较流畅的的合作伙伴,这就需要你自己去甄别。
【因此酒店和婚庆团队是可以同步接触的。 】
从我的角度来看,在选择婚庆阶段,【评估婚庆公司最重要的维度有三个。 】
【第一个维度,是婚庆团队的潜意识中的服务对象是新人还是长辈。 】
这是定一切调子的起点。一个迎合长辈对婚礼的期待的婚礼,和一个迎合新人对婚礼的期待的婚礼,有非常大的不同。因为代沟天然存在,所以难以两全其美,务必要选择以一侧为重,兼顾另一侧。
有的婚庆团队擅长做那些长辈看了会很满意的作品,但是新人可能会觉得稍嫌平庸。
有的婚庆团队擅长做那些新人看了会觉得很有趣的作品,但是不一定符合长辈对婚礼的期待。
这是很综合的感受,用“循规蹈矩”或“与时俱进”并不足以概括其中的微妙差异。
【第二个维度是他们更倾向于做模板套餐,还是有能力提供更强的自主设计和实施能力。 】
当然这和预算有很大的联系,你给的钱多,他们就能做更多原创的设计,否则就只有尽量用仓库里现成的装饰道具。
但是有的做套餐做太多的婚庆公司即使你给更多预算,他们也不会迸发出更多有创意的设计的。
【第三个维度是他们的艺术风格 】 ,如果用婚庆术语大概是宫廷、复古、中式、现代、小清新等等风格。
这部分我想你们总能随随便便找到大量的文章,我就不赘述了。
一个工作室的风格往往是有倾向性的。虽然他们在和客户谈的时候都说自己可以做各种各样风格,但是往往沟通下来最后落实的时候还是不自觉地做得倾向于自己最擅长的那种。
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上婚庆公司给出的作品集,也可以通过去现场面谈看他们的作品集,来从这三个维度综合评估,最终选出适合自己的婚庆公司。
婚庆团队不止包含婚庆公司,还包含四大金刚(摄影、摄像、化妆、主持)。
主持是我们自己担当的,所以就不谈怎样选主持人了。
化妆部分我也不熟,也不谈了。
【摄影和摄像,我认为可以用两个维度来评估。
第一个维度,是艺术风格,类似前面说的婚庆公司的艺术风格。
第二个维度,是他们对于时机的偏好。 】
即使都是优秀的摄影摄像团队,对于“守在恰当的角度,瞄准恰当的对象,记录下恰当的时机的画面”这件事中“恰当”的理解也不尽相同。这种微妙的感觉,还是需要通过自己看他们的作品集的时候,是否会对他们恰到好处的timing和locating拍出来的画面感到会心一笑,来衡量是否符合自己的偏好。
对于在婚礼筹备的第一阶段,应该如何做,做的时候应该如何思考,做选择时应该衡量哪些因素,就姑且写到这里。
下一篇会是有关第二阶段(概念形成阶段)的讨论。
以上。

【第二阶段的核心要点,就是“想清楚自己想要怎样的婚礼”。 】
我见到的大部分人往往自以为自己想清楚了,但其实根本不清楚。
口中说着我想清楚了,一追问就语塞,并不能用他自认为想清楚的想法形成统一的逻辑并贯彻到备婚行为中。
要真的想清楚了,而不是假的想清楚了,这很重要。
那什么叫做“真的想清楚”呢?
至少要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点,你要能够用语言文字辅以参考画面材料的方式,向婚庆团队完整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并且确保婚庆团队的理解与你想表达的东西一致。 】
【第二点,对于婚庆提出的或自己在网上看到的各种婚礼设计、方案、元素、点子,要能够有明确统一的判别标准,判断“这是我想要的”还是“这不是我想要的”。 】
对于“思考自己的需求”这件事,有以下两个重点:
【第一,“思考的过程”一定不是空想,不能寄希望于放空自己任由思绪漫无目的地飘,而是有一定的套路章法可循。 】
【第二,“思考的结果”一定不是零碎的“点子的集合”,而是从整体到局部的一套完整的系统。 】
特别是第二点,简直是导致许多失败的婚庆布置的主因。
我们可以在网络上见到不少婚庆纠纷的新闻,新人嫌弃婚庆公司布置出来的东西不是他们想要的,但是婚庆公司说他们恰恰是忠实地按照新人提的需求来布置的。
这多半是由于新人提的需求只是一些零散的idea,这些零碎的点子被婚庆公司忠实地完成了,但最终组合出的整体效果不佳。
因此新人非常有必要系统地深入地去挖掘自己内心的需求。

必须要承认,“想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这件事本身就是非常困难的。
甚至可能大部分人把婚礼办完了,都没想清楚自己想在婚礼中获得什么,只是这样随大流地把这样一个工序给完成了。
当然婚礼也不是不能这样办,只是与人生难得的机会,与为婚礼投入的大量人力物力相比,这样稀里糊涂地办婚礼实在是很不划算。
因此这个问题即使很困难,也要尽力去思考。
我们梳理我们的婚礼的需求的方式,是【从上到下 】 地去梳理。
梳理的过程需要借助文档的书写。
撰写“需求文档”的过程,不仅可以帮助自己梳理思路,也可以让婚庆公司更加清晰地了解自己的想法。
【所谓“从上到下”,就是先划分层次,勾勒框架,列出章节,为章节拟好主题,然后再丰富每个章节里的内容。 】
而我对于“婚礼的需求”这件事,可以拆分为【顶层概念、内容表达、视觉呈现、细节注释 】 ,四个层次。
这四个层次间,是【逐层展开,逐层递进,从抽象到具体的关系 】 。
【· 顶层概念 】
顶层概念是最高层次的抽象,涉及到“我们为什么要办这场婚礼”、“我们两人最重要的表征是什么”和“我们想在婚礼上表达什么”的问题。而且需要尽力表达“这场婚礼希望做到怎样的感觉”。
诚然这些问题都十分难以回答,想做出怎样的感觉也需要对自己的灵魂做深度的拷问。如果无法一语中的,不妨一点一点地来,采取逐步逼近的方式,不怕写些废话,兜兜转转地逼近我们的目标即可。
【 · 内容表达】
顶层概念往往过于抽象,以至于让他人(尤其是婚庆公司)无法真切理解自己的想法。因此需要对顶层概念进行展开阐述,也就是内容表达层次。
在这一层次,如果没有明确的展开思路,不妨以“我们为什么要办这场婚礼”、“我们两人最重要的表征是什么”和“我们想在婚礼上表达什么”这三个话题做命题作文,对“顶层概念”进行扩写。
【 · 视觉呈现】
内容表达层次往往是过于理想且丰富多元的,但在婚礼准备中最重要的还是“视觉效果”,因此想表达的内容怎样转化为视觉观感,就非常重要。
视觉呈现可以按两个优先级来展开。如果自己有幻想过婚礼的画面场景,有非常强烈的愿望要实现,那么就需要把这个画面场景写出来甚至画出来,这是较高优先级的事情。
其次,一些自己偏好的视觉元素,建议婚庆设计师采纳的,也要列出来,不过优先级较低。
【 · 细节注释】
在婚礼准备过程中,少不了的就是头脑风暴的点子。新人、亲戚、朋友等等会有层出不穷的“点子”。但无论再怎么强调也不过分,仅凭“点子”是无法构成整体的。
大多数点子,或许只是想起来了就这么一提,并不是自己真有多么想要,那么在列出来的同时一定要标注清楚,以免被婚庆设计师误以为是真实需求而在不重要的事项上浪费过多时间、精力和资源。
另外,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想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比较难,但是想清楚“自己不想要什么”则相对容易。自己不想要什么,忌讳什么,有什么特殊的要求,都可以堆在这一个层次里。
最后以我们的婚礼举例——从零开始撰写的五千字的婚礼需求文档。

▲我们自己写的文档的刚要和绪论部分
在婚礼这件事上,媳妇有远比我更强大的执念。所以前期的婚礼需求文档的撰写,更像是我对媳妇访谈的总结。我会默默记下来媳妇平时零星地表达的各种各样的想法,试图把这些想法整理到一个完整的体系里去。
首先在【顶层概念 】 层次,由于前期媳妇表达过很多次诸如“内向的她希望在婚礼上外向地表达自我”的愿景,因此我们初步草拟的顶层概念就是“爱与成长的新闻发布会”,再结合其他的一些线索来对概念进行外延和约束,整体基调希望“理性而不失浪漫,成熟而不失纯真”,要有“成熟的少女感”。
诸如“成熟的少女感”这种近乎于自相矛盾的概念,如果没有更详细的扩展解说,就无异于“给我一个五彩斑斓的黑”这样逼死乙方的甲方。
因此在【内容表达 】 层次,就需要详细地阐明,我们想要的“成熟感”来自于哪些方面,我们想要的“少女感”来自于哪些方面,我们希望避免的“幼稚的少女感”是怎样的。当然,也对我们的理性的一面、感性的一面、成长的经历、爱情故事等角度对顶层概念做了解析。
事实上在详细拆解之后会发现,我们想要的“成熟感”与“少女感”是来自于不同的方面,并不冲突。但是如果不在这里拆细了说清楚,仅凭顶层概念的粗略表达,婚庆公司是无法理解到底哪里不冲突的,只会吐槽你想要五彩斑斓的黑,也无法做出贴合心意的设计。
接下来在【视觉呈现 】 层次,我们认为可以用树来寓意“成长”,用几何化的设计元素和一些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医学符号来表达“理性”和表征我们的个人属性(与我们的专业/职业相关),用明艳的鹅黄色来体现少女感等等。
最后在【细节注释 】 层次,我们列出了一些非常具体的细节,如区域分布、环节要求等,还列出了所有不希望婚礼出现的内容,比如有强烈“幼稚感”的气球、飞马、城堡等元素。
后来随着备婚的思考越来越多,在顶层概念中,我们认为与其是“新闻发布会”,不如更多参照“栋笃笑和TED演讲”,最后形成的最终概念是【“爱的公开课” 】 。
可以看到虽然概念表述有所调整,但其核心精髓一脉相承。
纵观婚礼需求的四个层次的提炼过程,最难的部分就是顶层概念的提炼。 这是真的需要克服困难,大量搜集情报,用心归纳总结,大胆提出创意的过程。后面逐渐扩写和举例,就容易得多了,甚至大部分女孩子都会乐在其中,会积极地补充。
最终自我评价婚礼成不成功,也是看这个顶层概念是不是完整地实现了。
我们在办完我们的婚礼之后,也会回顾,这是不是一场精彩的“爱的公开课”?这很精彩,那么OK我们心满意足。
毕竟后面其他层次的展开,都只是在帮助婚庆团队去理解“怎样办好一场爱的公开课”而已。 这些层次,也构成了对婚庆公司草拟的初步方案的评估标准,用来判断这是不是接近我想要的。如果对照我们一开始的这份需求文档,也可以看到里面写的都是真实的需求,而非误导婚庆团队的伪需求。
当婚庆团队按照这份文档来创作和执行,真实需求全部被满足时,最终做出的婚礼就是我们想要的样子。
·

第三阶段的内容,其实在上一篇文章中,谈第二阶段的“需求文档”的时候,就已经探讨了大半。
需求文档贯穿了婚礼的全过程,并不是在第二阶段给婚庆公司一丢就完事了。
文档中的“顶层概念、内容表达、视觉呈现、细节注释”四个层次,在第二阶段,是以前两个层次为主,后两个层次一般还想得不是很清楚,捎带着列出来辅助婚庆团队理解就够了。
但是在第三阶段,顶层概念和内容表达已经比较成熟,视觉呈现和细节注释就会在自我思考和与婚庆团队的讨论中逐渐碰撞成型,逐渐丰富充实起来。
在前两个阶段,新人的思考更多的是对自身的追问,去洞察自己的内心。
而到了第三个阶段,新人就需要走出自我,多接触外面的世界,去看别人的婚礼的视频和照片,去看婚庆给自己设计的婚礼设计图,学着去分析去理解,形成自己的评价,传递出自己的想法。
如果不会分析不会理解,看了别人的婚礼也不知道好坏,婚礼设计师给一个设计稿就只会说呵呵呵挺好,或者说感觉不大好但我也不知道哪里不好,那这婚礼再往下就不知道该怎么去设计了。
所以这篇文章的重点,就是【“当我们在看别人的婚礼布置时,我们在看什么?” 】

首先第一眼映入眼帘的,一定是颜色,这个婚礼主要是基于哪几个颜色做的设计。
随后照片要一张一张地看,注意力也逐渐从整体移向局部,会按照婚礼布置的区域(仪式区、签到区、甜品区、留影区等)来逐个审视。这会形成对这个婚礼整体风格的概括印象,偏东方的还是偏西方的,偏时尚的还是偏复古的。
最后能看到的是细节,各个区域里用到的服装、家具、装饰、摆件、花朵等。现在我们对这些关注的内容逐一细化。
(1)颜色
对于颜色的解析,有两个步骤。
【第一个步骤是“找颜色”,第二个步骤是“赏析颜色”。 】
第一个步骤比较简单。
一般来说婚礼都不会出现太多的颜色,都是以两三种为主。见到婚礼布置照片之后,把这两三种主色给找出来,还可以把其他零星出现的颜色也给找出来,这很容易。
需要注意的是,找颜色不仅包括布置中涉及的颜色,还需要找出场地自身的背景色。这在户外婚礼,尤其是草坪婚礼这种已有大面积的绿色的情况中尤其重要。
第二个步骤的要求就稍稍高一些,需要先做做功课。我们要对找出来的这些颜色,做更精细的分析和鉴赏。
以蓝色为例,你可以很直白浅显地说它是深蓝还是浅蓝,也可以用更形象的表达说它是海蓝还是天蓝,还可以用中国传统的色彩体系说它是花青还是湖蓝,又可以用时下流行的宝蓝、马卡龙蓝、Tiffany蓝……

这些不同的蓝色如果用在婚礼上,效果大不一样,当我们在看别人婚礼照片时,就要尽量去感受这些差异。
随后我们就需要想清楚我们自己喜欢哪一种或哪一类,表达出来,让设计师更理解我们在色彩上的需求。
(2)风格
【和颜色一样,对风格的赏析,同样也需要细化。 】
以“复古”为例,当你在说“复古”的时候,是复的哪种古呢?
似乎21世纪之前的东西都可以算作是“复古”。
先看看中国复古style,民国之前的唐宋元明清自然算复古,民国那会儿算复古,建国那会儿也算复古,甚至改革开放之后八九十年代那会儿也能算复古。
再看看欧式复古style,源自意大利宗教极盛时期的巴洛克风格、源自法国封建王朝巅峰的洛可可风格、源自日不落大英帝国的维多利亚风格,大部分人也总是傻傻分不清。
这全然不能一个“中式复古or欧式复古”含糊了事,总是要细化到具体的风格,自己才能知道自己喜欢的是什么,表达出来才能够帮助婚礼设计师了解你的心意。
(3)细节
到了细节层面,每个人关注的东西就有很大差异了。
可能是一眼看到了某些重点,也可能是对服装、家具、装饰、摆件、花朵等物件逐一扫描。
【对婚礼布置中使用的每个物件的观察,又有两个角度。 】
【第一个角度是物件的自身属性,如形状、颜色、光泽、纹理、图案、工艺等。 】
要去有意识地收集在设计感或工艺上有趣的物件,完善自己的视觉呈现方案。
【第二个角度是推敲物件与其他物件/整体设计风格的关系。 】
有些物件与整体风格有强关联,比如城堡、飞马、气球总是童话风格的象征。但是这不代表童话风格只能由这些过于常见的元素构成。
【富有新意充满设计感的婚礼,往往会避免使用这种大家第一反应都能想到的固定风格的元素,而是会反复推敲逐渐凝练抽提出更重要更抽象的特质,再用其他的元素将这些特质表现出来。 】
【还有些物件与整体风格会违和,这理应是尽力避免的 】 ,但在网上的一些婚礼布置照片中屡见不鲜。
比如整体布景和灯光都是富丽堂皇充满宫廷气息的典型西式婚礼,但具体区域的装饰却大量使用有显著非洲/南美/毛利土著风情的高草和羽毛。
每当我见到这类的布置,都会脑补新郎从草丛中跳出来高喊着“为了部落/兽人永不为奴/德玛西亚”把新娘抢走的小剧场。(此处应有《我是谁》BGM)
此外还有一个可能很少人会注意到的细节,那就是【布置中各个区域的分布 】 。
假如婚礼地点在空间不是特别大的室内,各个区域的位置可能相对固定。但如果场地面积足够大,各个区域的位置、分布和朝向也是值得考究的细节。有时候只是改变某个区域的朝向,带给人的感受可能就完全不一样。
这点建议确认了婚礼场所后,多搜集同一场地举办的婚礼布置的照片来观察。如果自己的婚庆/策划有在同一场地布置的案例,那就更好。某种程度上,同一个婚庆/策划在同一个场地里举办的婚礼布置,就相当于考研中的真题,值得多多考察。
以上是关于“看什么”和“怎么看”的回答。
至于要在哪里找到相关的婚礼布置案例,相信大家都至少知道小红书和微博,如果有办法的话,也可能浏览instagram/pinterest等网站。
除了观察刚才说到的那些细节之外,还需要注意,有时候【重要的不是照片里让你看到的内容,而是照片里没能让你看到的内容。 】
举个例子,假如某个婚礼案例中的照片大部分都是布置中的细节,比如某个区域的某束花或者是某个摆件,或者是非正面拍摄的某个区域的布景,鲜少有布置的整体照片。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照片里呈现给新人的,都是这些具体细节而非场景整体?以下两种答案,大家认为哪种可能性更高?
a、当班的摄影师忘记拍摄全局照片了。
b、当班的摄影师觉得这些非常具体的物料造成的细节已经是婚礼布置的精华。

▲假如某布置案例九宫格都是这种过于具体的细节,那么实际布置的整体效果到底如何?值得深思。
循着这几个步骤走下来,我们就会对婚礼的布置有一个基本的评估。只要功课做的足够多,就能从别人的婚礼照片中发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有的设计花了心思,但物料过于低配,往往会失了细节,经不起推敲。
有的返图照片里全是细节物件没有大全景,十分有可能整体风格设计不佳。有的看过之后却仿若全无印象,多半是概念凝练不足,视觉元素没有形成统一的记忆点。
有的婚礼布置过于套路,缺乏个性化设计,不能从婚礼中感受到属于新人的信息。
那么如果把上面提到的问题一一克服,理想中的婚礼布置就应当是——
【远看有整体,近看有细节,乍看有亮点,细看有故事。 】
【——远看时要能感受到鲜明的整体风格,近看时要能从中挖掘到有趣的细节,乍一眼看上去的时候要有吸引我目光的亮点,再细细看来能从中读懂新人想通过设计表达出来的故事和特质。这样才能有足够的惊喜,也才能有足够的回味,让看热闹的人有热闹可观赏,让看门道的人有门道可领悟。 】
这样就形成了自己对婚礼布置的审美步骤,也形成了审美标准,就可以按照步骤,按照标准来操作,配合婚礼设计师将自己的初步概念设想转化为视觉呈现方案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