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锈钢的一些知识分享。

关于不锈钢的几个知识分享👇
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因为我想卖不锈钢餐厨具,所以学习了很久。
虽然目前还没找到合适的货源,但学习总结了一些关于不锈钢的功课,分享给大家。
1️⃣ 有一个超级大牌叫「凌丰」。
------
我之前也介绍过很多次了——不锈钢业内的扛把子。
虽然这几年产品的做工和质量略有下降,甚至有外包的趋势,但它仍然是国内行业头部品牌之一。
他们家的材质从不作假,做工优秀,表面处理也非常不错。
属于业内顶尖第一梯队的存在。
大家不用太担心材质问题。看好价格、外观,遇上合适的活动就直接入。
平时价格贵得离谱,双十一、双十二这类节假日偶尔会有大促,可以趁机下手。
2️⃣ 不锈钢只是“生锈比较慢”,不是“永远不生锈”
------
生锈快慢主要看两个因素:
- 1是材质本身好坏;
- 2是表面处理工艺。比如抛光、钝化、拉丝、砂光、喷漆等等。
即便是同样的抛光,抛 1 遍和抛 6 遍的差距都非常大。
不仅防锈时间差别明显,成本也能差出一大截。
换个说法:
同样是304不锈钢的勺子,重量一样、材质一样,抛6遍和抛1遍的成本能差到20~30%。
这就是为什么在材质不造假的情况下,不同的304勺子,有的卖很便宜,有的却贵不少。
3️⃣ 材质造假的占比,其实这两年在不断的下降
------
可能因为各大博主的科普,大家逐渐掌握了辨别方法,
也会这是国家推进了供给侧改革。
所以现在市面上造假的情况比过去少多了。
过去确实乱象多,现在只要价格合理、品牌靠谱,材质造假的概率已经不高。
大家也不必太担心材质问题。
下单时问一句“支不支持药水检测”,有信心的商家都会给你明确答复。
4️⃣ 关于 GB4806.9-2023 执行标准
------
很多人买不锈钢都盯着这个标准。
说实话,它的参考意义有,但是作用很小。
甚至是可以乱印的程度。
现在很多垃圾小厂靠印着“GB4806.9-2023”,骗客户就能挣得盆满钵满。
反而一些正规大厂因为检测费用太贵,又不敢乱印“GB4806.9-2023”。所以很多好产品其实并没有做检测。
一个单品 的检测费用要 1500~3000。
一个大厂一年开发 100~300 个单品非常正常,光这个检测费用就好几十万。
其实只要是正规材质+普通抛光,都能过检测。
世道艰难,很多工厂干脆就直接不做检测了。
而且,这个行业水很深:
- 有的垃圾小厂送检时用A货,实际发B货;
- 客户问报告,就拿A货的质检报告糊弄;
- 有的干脆只送个“材质检测报告”,不给“重金属析出报告”;
- 甚至还有人直接P一份假的。
反正绝大多数客户,连报告都不懂得看。
所以,GB4806.9-2023 并不能代表产品一定安全。
靠谱的大厂可能没有报告,垃圾厂反而能拿出一堆“看似完美”的报告。
这就是现实。
总的来说,只要材质靠谱 + 做过正常的抛光钝化处理,大多数产品其实都能轻松过GB4806.9-2023标准。
无非是送检和不送检的问题罢了。
5️⃣ 不锈钢的问题,其实是餐具里最小的。
------
不锈钢的“毒性”其实,是有上限的。
因为重金属含量低、析出困难。
就算是201不锈钢,日常使用其实属于「有毒」也不至于「毒到哪里去”」。
(不建议长期接触酸性食物)
加上现在消费者越来越懂,国家也在推供给侧改革,垃圾不锈钢产品确实越来越少。
所以总体来说,不锈钢的安全性相对比较高。
但是,⚠️,重点来了!!!
其实餐厨具的重灾区,是 陶瓷和玻璃!!!
尤其是那些颜色花里胡哨、看起来很漂亮的陶瓷餐具和玻璃杯。
不锈钢是有明确材质标准的,质量再差也不会差到离谱。
但陶瓷和玻璃就不一样了,没有统一标准,颜色釉料里很多含有毒金属。
最常见的问题出在“釉上彩”陶瓷餐盘,还有各种彩色玻璃杯。
有些小厂产品的重金属析出量甚至能高到能超出检测仪器的上限。
这不是制造恐慌,而是实话实说。
你不一定要全换不锈钢,但至少别用那些来历不明、地摊买的老餐具。
特别是能加热的砂锅、陶瓷锅,它们的风险其实远高于不锈钢锅。
如果要买新的,至少买个正常能搜索到的大牌。
不用追求什么超高品质,但凡是能正常搜索到的品牌都行。
只是提醒大家要注意这点。
6️⃣一些传统大厂的品牌总结。
------
除了凌丰之外,还有这些大厂的产品,产品都靠谱,都不造假。
但是普遍偏贵,可以蹲下大促打折。
凌丰,万事泰,欧亚, 欧德 罗, 莱德斯, 慕厨, TOPIN,美厨.欧乐多,双耳福。
ps。以上所有提及的品牌,在网上都有人骂。包括龙头老大凌丰在小红书都被骂成垃圾了。
ps。其实上述提及的大部分厂,绝大多数产品都没有“GB4806.9-2023”。
只有极少量零售的 sku 提供了“GB4806.9-2023”。
以上所有内容,均不涉及利益相关。
也均为个人学习成果和见解。
仅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