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里提到:
你所喜欢的和你讨厌的,都是你自己。
人都比较在意别人如何看待自己。但一切外界的评价都是我们内心的投射。
恐惧来源于对未知的猜测,而我们需要忽略这些,让行动先走一步。
行动是打断情绪和想法的最快速的方法。
所有事情都是从小的行动累积而成的。
📝关于延迟满足
指为了更长远的利益,暂时忍受当下诱惑的抉择取向。在长远利益和当下满足之间,坚定地选择更长远、更有价值的选项。
学会延迟满足,学会自律而非他律,学会在失败中一次次爬起……
延迟满足本质上是能够看清事物的本质,从而做出更优的决策。
因此,不是所有事情都需要延迟满足,我们应理性地把握延迟满足和享受当下之间的平衡。
在必需而又不会对未来带来损耗的事情上,只要想要就去想办法得到。
对有些转瞬即逝的美好,我们要有分寸地满足自己。
真正需要延迟满足的是那些非必需,且及时满足会牺牲你的长远利益的事情。
📝关于自证-不需要解释自己
被误解、被质疑是人生的常态;而自证本就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往往促使我们急于去自证的,恰恰是我们内心对自己不自信、不认同、不接纳的那部分自我。
越想自证清白,对方就越会觉得你心虚。
解释,会被认为是掩饰;你拿出证据,证据的真实性也会被怀疑。
越想证明自己,就越容易为他人所质疑。
我们无法掌控别人的思想和言行,但是可以拒绝让渡人生主动权,不把定义自己的权利交给别人。
与其百般自证,不如把真相交给时间。毕竟人生不是道证明题。
当被质疑或曲解时,可以这样应对:把自证变成无证。
当被质疑时,你可以反问对方:“你如何证明呢?”把对方变成需要解释的人。
📝关于原生家庭
不得不承认,父母的教育方式和家庭氛围都会影响到子女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在长大之后,我们即使进入了全新的生活环境,却仍然会面临原生家庭带来的熟悉问题,无力修复曾经所受的创伤。
但人真的无法改变原生家庭带来的问题吗?
许多人在谈论自己工作、生活、亲密关系中面临的问题时,总会附加一句:我这么处理是因为原生家庭给我带来的影响。
但当我们将生活中出现的一切问题都归因于原生家庭带来的问题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忽视了我们作为独立个体的自主性。
人生是不断成长和突破的!
人生,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状态;是一个方向,而不是一个终点。
当我们在成长过程中逐渐认识新的人、进入新的环境、拥有新的认知时,我们也拥有了可以自主选择生活环境的能力。
过往的原因就算能作为解释,也无法成为解决之道。
人不应该被过去束缚,只有你能描绘自己的未来。我们是自己的后天父母,可以看见自己、接纳自己,也可以无条件地爱自己。
你的人生需要你用勇气去改变!
只要你想,改变就已然发生!
📝关于情绪
情绪是流动的,而你是自由的。
“心若改变,你的态度跟着改变;
态度改变,你的习惯跟着改变;
习惯改变,你的性格跟着改变;
性格改变,你的人生跟着改变。”
情绪是我们感知世界的触角和滤镜。高兴时,万物五彩斑斓;失落时,周遭又会变得灰暗。
但一生中所能看到的风景实在有限,如果灰色的滤镜持续太久,便会丧失很多感受美好的可能。
风吹哪页读哪页,花开何时看何时。
不为过去选择后悔,要拥有翻篇的能力。
在具有翻篇的能力之后,生活会变得愉快许多。
而遭遇打击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被负面情绪击垮。
真正的勇敢并不是回避困难,而是永远有自我修复、重新面对困难的勇气。
首先要在任何情况下都全然地相信自己。
全然地相信造就全然的勇敢。
即使一时找不到方向,对自我的正向认知将成为引导迷路船只返航的灯塔。
当在任何境遇中都不轻易否定自己时,你便会发现:所谓旋涡,不过是卷着你,带你去了更远的地方。
不要执着于“为什么”“凭什么”,碰到讨厌的人就逐渐疏远,遇到难以处理的困境也可以选择绕过。
不需要和烦恼做过多的纠缠,你就会发现神奇的一幕:在你不予以过度关注的时候,烦恼悄无声息地离开了。
放下自责与对抗,让情绪穿过自己。
困在自己设置的安全区中苦苦挣扎的时候,尝试告诉自己:改变意味着失去,新情况也的确让人不安。
但“大大方方地付出,兴致勃勃地失败”,一点都不丢人。
大步向前走,穿过它!
📝关于人际关系
人生的实质,就是一个人活着,不要对他人心存太多期待。
“一切人际关系的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
因此,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建立明确的边界,不干涉别人的事情,也不让别人随意插手自己的课题。
别人对我们的期待、指责,这些都是别人的课题,我们无须背负不必要的内疚、焦虑。
我们要学会表达自己正当的情感和诉求,而别人接受还是拒绝,认可还是反对,都是别人的课题。
勇敢地面对问题,诚实地袒露我们的感受和需求,和善而坚定地表达不满和分歧,才是对一段关系负责任的态度。
每个人都是自己情绪的第一责任人。
要求别人为自己的情绪负责的成年人,都是在用自己的情绪裹挟别人。你要知道,你不是他人坏情绪的“责任者”,他自己才是。
对别人的情绪,我们可以共情,但无需承担。
任何境况下,一个人都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情绪,而非放任一切行为受情绪支使,沦为情绪的奴隶。
📝关于孤独:
感到孤独的真正原因,是一个人无法与他人交流对其最要紧的感受。
孤独是人生的常态,是一种自然的情绪反应,无所谓好坏。
人之所以觉得孤独不好,是因为人害怕孤独。
事实上,孤独可以让人的心灵与世界保持一定的距离,缓解一他人交往带来的压力,让我们得以深入内心,找回最真实的自己。
在孤独这门人生的必修课中,想要拥有“好的孤独”,你必须学会独处,告别孤独的羞耻感,从内心真正接纳孤独,有效地调节自己的情绪,拥有在需要的时候随时获得“重要他人”的支持的能力。
越强大的思想,就越要从孤独中寻找力量。
当一个人学会了与孤独和解,和自己对话,自我的力量便开始觉醒,内心就会变得越来越强大,不会害怕任何人的离开,从而拥有真正的自由。
当你独处,没有任何人打扰时,可以把注意力完全放在自己身上,把孤独的时光变成最好的增值期。
当不再害怕独处,不再恐惧孤独,你就不会在外部世界中寻求慰藉。
一个人吃饭、看电影、旅行,都可以成为你与自己联结的方式。
在生命中,最微不足道但有意义的事物,也比最宏大但无意义的事物更有价值。
你可以聆听一朵花开的声音,感知世界和自己内心的节律。
“内心丰盈者,独行也如众。”当你不畏惧面对自己时,孤独就是享受生活的一种方式,给你向内生长的力量。
📝关于极简
人的欲望在物质过剩的时代被无尽地放大,我们如饥似渴地妄图占有一切。
可现实情况是,占有更多的东西似乎并没有让人离幸福更近,甚至适得其反。
而有时候,幸福并不在于拥有多少,而在于内心的满足和宁静。
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在其著作《断舍离》中,首次提出了“断舍离”的理念,即清理掉那些不必要、不合适、不愉快的物品,并切断对它们的眷恋。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与自我对话,深入了解自己的需求和喜好。
只有向内看,深入了解自己,明确自己的需求,才能最终舍弃那些束缚我们的外在事物。
简化生活并不是要我们放弃追求,而是让我们更加专注于那些真正能带来内心满足的事物。
人依赖的生存条件越少,就越强大、越自由,便可以更从容、更充实地享受人生。
相比于越用越旧的物品,同样的预算,可以考虑把钱花在常看常新的体验上。
体验各种课,尝试各种新奇有趣的事物,并感谢这些体验给我们带来最独特的人生。
📝关于睡眠
累了就好好睡一觉吧,不要选择以毒攻毒,报复性熬夜~
睡眠,是对抗悲伤的枕头、对抗烦恼的药片、对抗头疼的良药,对抗生活的安慰者。
睡眠与人的认知能力关联性极强,当人处于深度睡眠的状态时,脑海中过往记忆会不断地巩固和整合,从而被加深。比如做梦!
在静息状态下,人的每一条神经、每一个肌肉群都能得到放松。
在许多察觉或未察觉到的时刻,睡眠悄无声息地安抚着我们~
📝关于自我
我们从未停止过探索自我。
但是,到底什么是真实的自我呢?
简单来说,它是指个体在生命历程中,将自身的各个面向—包括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自我,以及他人眼中的自己,等等一一整合起来,形成一个连续而稳定的人格。
所谓认识自己的过程,就是成为“与生俱来的完整的人”的过程,这个过程将贯穿我们的一生。
每个人都充满矛盾与多面性。
在理解自身或他人优缺点的前提下,依然能认可完整的自己是一生的课题。
信息爆炸的时代,太多标签穿过网络贴到每个人身上,它要求不同身份的人要有不同的模样,规定到了某个年龄段必须做什么样的事情,设定好每个人未来所需要走的道路,一点一滴榨取每个人的“自我”缝隙。
正因如此,“做自己”在这个时代才变得格外动人。
我们终其一生,都在追寻真正的自己。
“自我的形状是在和世界的碰撞中形成的。”
只有找到了真正的自己,我们才能活出完整、自由的生命状态。
“自我”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甚至没有固定的形态。可以是面对同样的问题拥有不同回答的你,也可以是时光流逝、世事变迁中却仍然坚守着一些理想和目标的你。
只要你的心还在胸膛中稳稳跳动,你的自我就存在着。
你只是自己,只与自己对话。
放空,是不可多得的宝贵时刻。
在静谧的天空下,我独自一人,而日月山川,与我同坐。
我是天地间的独行者,也是自己小小世界的主人公。
📝关于行动
打倒我们的往往不是事情本身,而是对它的猜测和恐惧。
有时候,我们需要适当发挥“情绪钝感力”,让行动先走一步。
人生总有很多左右为难的事,如果你在做与不做之间纠结,那么,不要反复推演,立即去做。莽撞的人反而更容易赢。
显然,这里的鲁莽是指不瞻前顾后。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如何迈出第一步呢?答案是,做出5%的改变。
将被搁置的计划拿出来,不再去花过多时间关注效率和结果。
告诉自己:先做出5%的微小改变,无论好坏。
在这个过程中,你要接纳自己,允许一切发生,跟自己的不完美和解。不管怎样,都要做出一点点行动,即使这个行动本身看起来并没有太大的意义。
当你激活了最初的行动,就进入了一个行动、反馈、改进的正向循环,改变就此发生。
所有的事情都是从小的行动累积而成的。
“自我实现预言”,指个人信念能够导向自我实现。
人们先入为主的判断,无论正确与否,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到人们的行为,从而影响最终的结果。
心理学家武志红曾谈及这一话题:
一旦你说了一句话,你就会爱上你自己说的这句话,而出于人类最本质的自恋需求,你会把事情朝这句预言的方向去推动,以此来证明,你是对的。
我们总会在不经意间使我们自己的预言成为现实,你常说的话,可能会成为你自己生命的预言。不要轻易给自己贴标签,你信什么就会吸引什么,一个人外在的命运就是他内在信念的外化。
相信“相信”、“坚持”的力量,把生活塑造成你希望的模样。
世界远比我们想象中温和、宽容。
但前提是要相信,对世界、对他人、对自我,都要相信一定会有好的结果。
希望收到正向的回馈,先要让自己相信美好的存在。
学会自我掌控,心中有向往的目标,手上有完备的计划,积极、乐观地做自己人生的主人。
人生短短三万天,选择过什么样的生活,最终都是我们自己的课题。
而掌控自己不是放任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相反,这是一个与欲望和懒惰作斗争的过程.
📝关于生命的意义
人的存在本身就是意义。
所谓值不值得被爱,是一种功利主义的衡量。
坚信自己配得上所有的好,值得追求和拥有一切想要的事物,坦坦荡荡地拥抱自己的欲望,大大方方地表达需求。
寻求内心真正的平静,或许是每个人一生的课题。
爱是人与人之间互相的尊重和信任,是留有空间和余地,而不是一味地趋近和逼迫,不是出现一点缝隙就歇斯底里。
更多地去关注亲密关系之外的世界:在春天爬一次山,感受鸟鸣和清风;在将要失控时选择冷却,把这份力气用在家务或者锻炼上,收获一个更好的自己;去学习,去成长,去发呆⋯⋯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完全不取决于你能否时时刻刻地满足别人的需求,而取决于你本身是否有足够的价值和能量。
当一个人发自内心地爱自己,能够察觉自己的需求,考虑自己的感受,并敢于合理表达自己的真正意愿时,你就会明白:没有人应当围着另一个人转,在自己的世界里,自己永远是中心。
你永远值得被好好对待,只是这一切的前提是“置顶”你的感受,学会自我同情,敢于为自己撑腰。
在这只此一次的生命中,你是来体验人生的,请玩得尽兴。
不断地告诉自己:“我看见你,我理解你,我支持你。”
“置顶”自己的感受,才是真正地爱自己,这是每个成年人的必修课。
比起别人如何看你,你更要关心自己过得如何。
不要忽视自己的感受,要捍卫自己的权利,不被道德绑架……
在不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情况下,我们每个人都拥有着独属于自己的人生选择权!
所有人都是别人故事里的“NPC”,所有人也都是自己故事里的主人公。
在满足其他人的期待之前,更重要的是珍视自己的内心,聆听心底的指引,它的声音或许强烈,或许微弱,也或许早已被忽视。
但找到它,满足它,成为它,比成为任何“标准角色” 都要快乐。
📝关于安全感
大部分人的自我妨碍都源于对失败的恐惧,以及对自尊心和自我价值感的维护。
究其本质,是对安全感的追求。只有确定性才能让我们感到安全。
但在世界的不确定性和人性对确定性的追求中,安全感不过是个幻象。
所谓安全感,就是恐惧的樊笼。如果你自己不去打破它,你将会永远被囚禁在恐惧之中。
事实上,人生的不安全感大多来自对安全感的过度追求。
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如果我们一味追求确定性,就会丧失抵抗风险的能力,而这才是人生最大的不安全。
正如在《少有人走的路》一书中说:“人生唯一的安全感,来自于充分体验人生的不安全感。”
当你直面内心的恐惧,接纳不安全的现实,接受失败的可能性时,也许你就会发现,失败只不过是一种最普通的人生体验。
而人总要有那么一次义无反顾的体验,冲出“安全区”,不计较得失,不在乎结果,为自己 要的生活而战。
也只有这样,我们才有机会成功,才有机会激发自己的最大潜能。
如果你有幸拥有一次为自己勇敢的机会,遇到一件即使极有可能会失败、会被世人嘲笑,但你仍然会奋不顾身地去做的事情,那么恭喜你,在这一刻,你终于冲破了恐惧的藩篱,把自己交还给了自己。
在这个信息过载甚至爆炸的时代,我们的生活被塞得满满当当,如果没有足够的定力,很容易迷失在这些过量的信息刺激中。
许多人明明有自己的人生路线,但看到旁人都在奔跑着赶路,便也开始冲刺,力图与时间赛跑,妄求看不同时区的风景。
直到庸庸碌碌地度过大半生,回首发现自己根本不明白在追逐什么,这条路的终点又是什么。当初只是因为别人交了卷,就乱写自己的答案。
许多未知的隐性因素,在一件事情的达成中,起着或大或小的作用。
明白这一点,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消极地向这些隐性因素投降,而是应该给自己松绑。
对于我们确实无法决定其走向的事,不妨试着放下对完美的执着,不要过分看重结果。成功除了需要能力、时机等,有时还需要运气的“加持”,不完全受人左右。
心理学家唐纳德•温尼科特曾提出 “60分妈妈”的概念。
他认为:一个事事力求完美的妈妈,会让孩子体会到难以承受的控制欲。同样,我们也可以用这样的心态把自己重新养育一遍。
“60分”是一种“刚刚好”的松弛状态,让人能够认识并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把自己的感受放在第一位。
“美”是一个过程,而非静止不变的终点。在这个过程中,美与丑、完整与残缺、永恒与瞬息相互交织,永不停歇地流动。
接纳世界的不完美,接纳自身的不完美。深刻认识到生命的脆弱,让我们在不完美中寻找生活的坚韧与真实。
📝关于未知
未知,就是那些你所不知道或不能知道的东西。
受时空的限制,人对于事物的认知永远充满局限性。
因为未知而恐惧,因为思考而矛盾,因为靠近而怀疑,因为怀疑而犹豫不决,而这,就是人性。
人们往往把未知和危险画上等号,偏安一隅。
在一段关系里,我们需要坦诚剖白,甚至互相交换秘密,来寻求安全感;面对生活,我们也想要知道更多、掌控更多,以谋求内心的踏实。
但你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会先来,也永远不会知道明天究竟会是惊喜,还是失落,是得到,还是失去。
当不确定性成为常态时,我们需要向内看。
真正的强大不是对抗,而是允许发生。
不清楚明天究竟会怎样,也就是说,明天还有无数可能。
因为未来没有定数,人生才更有冒险的快乐。
所以,不要害怕无常,不要害怕世事的不断变迁。把握你所能把握的。
人生是广袤无垠的旷野,一路上每个人所要面临的境遇都不一样。
困住我们的很有可能不是环境,而是我们面对未知时缺失的勇气。
除了“我”本身之外,一切都只是流逝的时间。
世事无常,就是世事之常。
把“世事无常”纳入日常,拥有驭变而行的力量。
不要把“我害怕”挂在嘴边。
在面对即将到来的事情时,不要说“我害怕”。
害怕结果不如人意,害怕事情走向失控……直面恐惧,任由其穿过你。
当它过去之后,洞悉它的轨迹。
尝试说:“我尽力。”
明天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但我会尽力。
告诉自己,无论什么情况,我都不害怕,都会尽我所能。
📝凡事靠自己
抛弃掉所有一概而论的主观论断,不论是他人灌输的,还是自发形成的,避免对自己的某方面特质粗暴地下定义。
从事实和过程出发,通过行为、言语、感受本身,重新看待自己。
人生总会有风雨,只有你自己能给自己托底!
世界上最大的爱,应该自己给予自己,自己才是自己最好的朋友👬
不要自我攻击,不要自我贬低,不要自我怀疑,更不要为了赢得别人喜欢而去委屈自己。去无条件的理解支持自己,藏好软弱,不动声色地做内心丰盈、强大的自己。
即使再渺小的个体,也能找到办法“对付”这个喜怒无常的世界。
生活总有岔路,但只要你愿意改变,你一定有能力让每一条都通向坦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