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早评越好,近年职称改革频发,越早评越能规避未来政策收紧风险,比如最近的强大关系户董袭莹事件已影响到医护工作者学术材料的要求。
提前规划制定目标,去实现目标,只要想去实现就一定可以,这样会给你整个人生都带来一种正循环🔁,而不是说浑浑噩噩混日子,某天才突然一时兴起或者跟风去做。
为什么特意提到年轻呢?
早评中级=早攒副高年限,而且最主要是女性,趁着还没结婚生子或者已婚未育,有精力提升自己时就多去提升。
一旦有了孩子根本没心力再去奋斗,只会有依赖心理,生育后时间碎片化是客观规律,我们合作的医护老师中,孩子3岁前能完成职称论文的不足20%,机会永远留给提前准备的人
但我一直坚信一句话:人生必须靠自己,也只能靠自己!男人是最最不可靠的!
永远不要放弃自己,如果连你自己都放弃,不拉自己一把,谁还能帮你呢?
评职通过不仅可以加工资、提高养老金,还可以获得很多隐形好处,之后再赘述😎
其次既然决定评职肯定就是为了一次性通过,谁都不想再来第二次,就和考驾照一样,一定得一把过才行,不然第二次重新来心态首先就非常受影响,而且学术成果也得重新准备,那么下面就围绕这几点给大家一些通过的必备思路。
1、了解当地评职文件中的评审条件具体要求,主要关注4条:学历、年限、业绩、学术研究成果。
前俩:学历和年限都是固定的,没什么需要多说的,这俩最简单而且也无法改变;
后俩:业绩是需要日常工作中去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任何人或机构帮不了你
最后一个是学术研究成果,包括论文和著作可以自己靠实力去写发,也可以找市面上靠谱渠道代发代写。
学术研究成果简单来讲是要写加发论文到普通期刊或核心期刊上;以及编写学术著作,每一个展开来讲的分类和点都比较多,以及每种类型和可替代品之类的暂时不赘述,之后再说。
2、先说论文:一篇论文从自己写到投稿、审核、修改、录用、发表均需要时间,一般半年周期,所以请大家务必留意提前去准备。
我们国家科技部在2024年11月有发布一个最新要求是:“短期内个人发表多篇研究论文和取得多项专利等成果,明显不符合科研规律的,所在单位要对实验数据予以核查”。
所以现在评审人员会严查突击发表,并且提前发表也会更加有信服度和说服力,可以加2-3分的印象分。
我个人比较爱看心理学方面的书(待会可以把我前段时间看的一本超喜欢的心理书做的笔记分享在路口和朋友圈),加上和合作的很多评职通过的老师聊天当中她们提到每次评职材料已准备妥当时候,心里会: 潜意识认定这次评审肯定稳了,会产生“我一定会通过评审,我必须要通过评审”的强烈信念,这种心理暗示法会: 提升工作专注度,减少焦虑内耗;激发挑战性任务尝试,比如主动承担教学任务,当一次次小目标的挑战成功,会让你变得更加从容自信,更加有干劲和盼头去达成待完成的业绩成果。
大家也一定有过这种体验:考前复习充分,那么走进考场步伐都轻快,包括我自己之前学车时就抱着既然是为了通过,那就一定不要浪费时间和金钱一次通过,所以提前认真准备学习,考时便不会紧张,并且全都一把过。
这就是心理学上面的心理暗示法和胜利者循环,所以提前准备,有助于尽早进入这个状态。
3、论文的自投or代投
自投学术期刊投稿流程:投稿-审核(2-3个月,需要及时留意通知,2-3个月都没收到通知肯定是被拒了换个投吧)-录用-付款-排版-校对-出刊邮寄-检索。注意不要一稿多投,具体过程和查找辨别也比较复杂,之后赘述。
代写代投 :适用于想省心以及不知如何下手的姐妹。
并且不要觉得自己这样有负担,评职群体太多了,世界就是个草台班子,大多数人都是找人帮忙,我们合作的很多正高老师从最初中级到高基本都是没动笔过。
很多人都只是为了评职和毕业去写那些没用的文章和申请没用的项目去做,不写不做不行啊。
大环境就是这样,内卷太严重,竞争太激烈。
既然只是为了评职,那就满足要求即可,余下时间做些对得起学生、对得起自己生命的事情。
最后记得选择正规学术服务机构,背靠单位大集团的,合作资源多,稳妥性和应急处理能力强,务必对公转账付款,不要给私人账户转账,这样可以保障资金安全,保障学术合规性,规避法律风险,长期科研赋能。
4、如何辨别期刊?
正规期刊都是有ISSN刊号, 务必选择知网、万方、维普三大数据库收录的期刊,远离龙源、谷歌学术、期刊网这些野鸡期刊,评职完全不能用,而且一旦查到会被认定学术造假,有终身禁评的风险。
5.版面费,学术期刊一般都要收一定的版面费,只有极其优秀的学术大佬泰斗不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