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平静的看完,当时觉得1900的坚持和洒脱,是这部片子的主题,所以在一片抽泣里,我很平静。
出了播放室就打了电话说分手,语气平常的像白开水,很淡然,全然不顾电话那头的惊诧。用现在的网络用语,电话那头的他正经历“断崖式分手”。但我完全不同情他,甚至觉得他的错愕很可笑。
或许他也不知道,他的手机,曾给我发过怎样的短信和照片。或许他知道,只是默许吧。分手是我给的答复,却不是他预期的结果。
他破防他的,我很淡然的接了两次电话后直接把电话音量调低,塞被子里,不管他和棉花说了什么。
没哭,不管因为分手还是电影,都很平静的接受。
现在想重温,是觉得当时状态不好,影响了对电影的解读。再次观影,是不想错过一部好电影,也是再次对来历模糊的情感做告别。想清楚在一起并不是爱,而是对一些山色的怀念,似乎并不难接受,毕竟自己的意图自己要清楚。更想知道,抛开这段失败情感的挫败感,我能解读出怎样的《海上钢琴师》。
结果很明确,还是没哭,尊重他的决定,欣赏他的才华,理解他对弗吉尼亚的依恋和对陆地的恐惧。它是无愧于《1900.独白》名字的影视化,仅仅是独白。一个人,一架琴,一条船,就是独白的全部,“自我”才是我的解读出的新解释。
违背约定,一小杯野格。或许我应该买君度,毕竟,在船上,柑橘香气1900可能更喜欢,敬他的自我,也敬我的尊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