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篇。
相信我们的孩子一定都会有多动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做作业摸摸橡皮等等小动作,青春期时甚至说我讨厌学习,讨厌哪个老师的问题。
到底我们和孩子之间出现了怎么的沟通鸿沟,为什么我们努力帮助孩子,无济于事呢?
因为我们在做无效沟通。
关系是情绪的容器。从情绪开始的一段良性亲子关系=陈述事实+情绪翻译
何为陈述事实?用最最客观的语句把孩子正在发生的事实描述清楚,只需要具体客观即可
何为情绪翻译?接纳孩子当下的情绪,比如他很生气,肯定他当下的生气愤怒的情绪,家长只需要把这份情绪解读出来,为了是告诉孩子:我知道你的感受。我知道你现在一定很生气,我觉得作业好多我也会很生气,我觉得我怎么字老是写不好,还是摸摸橡皮比较有意思。低龄孩子慢慢的会提供更多的信息,比如,我握笔感觉有点疼,手特别没力气等等
此时,家长再思考如何帮助他,其实注意力不集中、孩子做作业没耐心烦躁的背后并不是孩子的问题,把孩子一系列的情绪一解码,答案不明自明了。
最后,日常亲子沟通的原则是:情绪在谁身上,就是谁的问题。
情绪在孩子身上,用上述方法解决。
好的亲子关系,从接纳孩子情绪开始,让孩子建立足够的安全感,和父母的心墙不在,一段美好的亲子之旅才正式开启。
下次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