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图非这次报道的央视新闻,为初看时截存)


以前老妈常和我念叨她们小时候读书特别困难,要自己上山砍柴,再挑到镇上卖柴火挣学费,衣服裤子补了又补,吃不起米饭,主食都是吃玉米面,我一直不知道玉米面是什么滋味,一度认为这玩意儿肯定特绿色健康,营养美味,直到第一次去曾同学家里玩,尝到了,不香,很干,容易噎到,吃的时候有一个技巧:别吸气,容易呛到。
记不大清了,曾家中约有四五个孩子,她是老大,第一次见时最小的弟弟还在吃奶,家里很困难,一直生是因为她爸妈想要一个男孩,那时候国家还是独生子女政策,超生是要交罚款的,但她爸妈没钱,所以当时最小的孩子连户口都没上。
读书路上也遇到过上课时用圆规在手臂上刻对象名字、为了“爱情”辍学结婚生子的女同学;也遇到过家里非常困难,女孩去食堂打工挣生活费,家里凑不出学费父母去银行贷款供她读书的。
也遇到过很多让人尊敬的老师。

很拜服她,这是位值得歌颂的人,是位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党员,扪心自问,我做不到……
反思,
到底什么是女权?
我有些迷茫,虽然张老师帮助的是女性,但她是女权吗?这和我理解的女权不太一样,在这之前我一直觉得女权一定是具有攻击性的,是和男权(父权)相对立的,网上冲浪也一直给我这种感觉,试着在搜狗百科检索“女权”,它是这么解释——
女性主义又称女权(女权主义)、妇女解放(女性解放)、性别平权主义,是指为结束性别主义、性剥削、性歧视和性压迫,促进性阶层平等而创立和发起的社会理论和政治运动,批判之外也着重于性别不平等的分析以及推动性底层的权利、利益与议题。
女权主义是女性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用语,两者本质没有区别。女性主义的观念基础是认为,现时的社会建立于以男性为中心的父权体系之上。
女性主义理论的目的在于了解不平等的本质以及着重在性政治、权利关系与性意识之上。女性主义政治行动则挑战诸如生育权、堕胎权、教育权、家庭暴力、产假、薪资平等、投票权、代表权、性骚扰、性别歧视与性暴力等等的议题。女性主义探究的主题则包括歧视、刻板印象、物化(尤其是关于性的物化)、身体、压迫与父权。
张老师符合啊,可评论中没有男权(父权)主义者对她进行攻击,我认为是因为她把自己的全部人格、全部生活都奉献给一种道德追求,我们在她的身上看到了一种崇高的善。
望老师保重身体。
补充:利益才是人的第一驱动力,男权不攻击她,更多的是因为张老师没有侵犯到他们的利益,谢谢路友流火落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