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一战985会计学硕未果,毕业后参加工作,9月底辞职准备二战,报考mpacc。
初试成绩:管理类联考161,英语79,总分240。
准备时间:10月初-12月24号
是否报班:某机构模考冲刺班
二、各科准备情况:
正式备考时间不长,所以各科复习力求高效,开始复习之前对每科进行阶段计划,复习资料求精不求多。
各科复习时长:数学>英语>逻辑>写作
1、数学:
由于一战数学很惨,所以对于联考的数学特别重视同时也有些害怕。每天复习基本有一半的时间花在数学上(数学放在上午复习,最难的工作最先做)。主要的复习资料是:陈剑《数学高分指南》、《真题名家详解》、历年真题、模考卷。计划是:10月底结束基础阶段、11月前三周强化,11月底到12月冲刺。全程是跟着陈剑的教学视频来学的,先是高分指南的基础篇,再是提高篇,视频看完之后基本就到了11月中旬。接着就是做题,因为时间不太够,高分指南只做了重点题,同时做完之后总结错题本。在看真题名家详解视频课之前,花了3、4天的时间做历年真题(第一遍),从最近的年份做起,往前做,上午、下午、晚上各一套,每套限时60分钟,每次做完总结错题,分析错因(完全不会?思路不对?计算错误?)在题目旁边进行相应的标注。可能看起来有点多,但分时段这么做并不会觉得很有负担。之所以要在看视频课之前先把真题尽量做完,是因为视频课是分题型讲述,往往会在课中带着做真题(第二遍),容易影响真题自测的效果。把真题部分的教学视频看完基本就到11月末了,接下来的工作还是做真题(第三遍),主要做11-16年,也是限时自测,在做的时候关注自己之前做了标注的错题,感受自己是否通过视频学习对题目有进一步的认识。完成这些工作就到12月初了,到了这个时候就可以找各大机构的模考卷来做,每个机构的卷子难度不同,当然做的时候还是关注知识点,分数难看点没什么关系,更正错题做总结(本人每次做模考题,都被虐得不要不要的,都没上过60)。如果想找信心,可以再去刷真题,这个时候做到第四遍了,基本可以保证50分钟内做完60分以上(不带瞎猜,思路清晰,步骤具体,计算准确)。最后今年考试数学错3个,算是比自己设定的目标高出不少。
2、逻辑:
相比数学,逻辑的知识点其实相当少,所以我所花费的时间也相对少点,每天晚上2-3小时,学习以练为主,基础阶段对于知识点的学习到11月初结束,同样也是跟着视频来学的,这样还是省力不少。看的是饶思中的逻辑(基础+强化)两个阶段的内容都不多。得宜于本科期末考试前有总结笔记的复习习惯,发现形式逻辑的部分用本科阶段的知识就可以解决了。关于形式逻辑掌握知识点之后还是比较难丢分的(除复杂的综合推理),我们要解决的就是论证逻辑的部分和解题速度方面(真题题目长,阅读量大)的问题了。我采用的方法就是比较暴力的直接刷题练题感,运用的习题册是人大出的《逻辑历年真题分类精解》(961题)、《逻辑精选600题(20套卷)》(600题),前者有讲解也有习题,用了15-20天完成;后者作为模拟卷自测,限时50分钟,每天一套,20天完成,每次做完评分,分析失分点进行记录。模拟卷做到后期时间来到11月下旬,也会发现自己的成绩趋于稳定。于是12月我们要做的就是补漏,自测阶段发现自己主要的失分点在论证逻辑部分,12月初我又补了赵鑫全的论证逻辑视频也集中练了相关题目。考前也是找了各机构的模拟卷来做,很可惜的是,前期刷题量还是比较大,做模拟题的时候会碰到原题,影响自测效果。最后考试逻辑大概在48分左右,达到目标要求。
3、写作:
写作分有效性分析和论证文两部分,对于论证文部分来说,更考验的是平常的功夫,能够短期内提升的就是有效性分析了。主要的复习资料《写作高分指南》、历年真题。写作开始得较其他科目更晚,大概到11月才开始看视频,学习有效性分析的格式与写法。从11月中旬开始会用真题进行写作,也是限时,1小时两篇(从审题到成文)。自己写完之后会再看真题的视频分析进行评价,有效性分析主要看有没有抓准逻辑错误,论证文主要看自己立意是否准确,离最佳立意还有多少差距。到考前还看了某老师的押题视频,背了背语料,对于17年来说,真题立意并不难,所以会发现考后各个机构都说押中了题,然而押题内容是否是可以直接在考场上发挥就因人而异了。市面上教写作的老师有很多,风格也各不相同,我前后大概看了4、5位老师的视频课,综合其长,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部分进行学习。陈君华老师的课我是在基础阶段看的,主要学习有效性分析的写法,比较有固定的套路;王诚老师的课是在真题阶段看的,主要看论证文部分,讲得层次比较高,思维严密且立意与论述都与管理联系紧密;鑫全工作室的课在考前冲刺阶段看了一下,但发现其写作对于文学素养要求很高,需要有一定的语料积累不太适合最后冲刺短期提高就放弃了;最后押题班听的田然的大招课(传闻16年押中了立意所以才听的),有一些模板,且写作功能段的概念新颖可以自己自由组合,所押的主题也比较贴近热点且有哲学思辨性。最后根据数学和逻辑的成绩推算,写作应该在45分左右,达到目标要求。
4、英语:
从学硕转专硕能够用得上的就是英语了。首先单词部分因为一战时已经背过,虽然有几个月闲置,但要再背一次也没零基础那么难了。关于背单词的方法,选择自己觉得最合适的即可,可以用书,可以用手机软件,重点是一定要坚持,至少要从头到尾完整背一遍。个人习惯用手机软件(推荐扇贝单词)背单词,单词量可以设置,开始每天150个,背完一遍之后开始增量到200个、300个(每天有大部分是复习,新单词并不会很多,没有什么负担),每天打卡(打卡有助于背单词,不想断签啊)。英语主要复习资料《老蒋讲真题》、英语一张剑《黄皮书》、《阅读理解150篇》、王江涛《高分写作》。有一定单词量之后再开始做阅读,不然就是浪费真题(如果有语法薄弱的同学建议在做阅读之前补一补语法,我是听得何凯文的长难句课程,耗时大概一周,每天1-2小时)。前期基础打好之后就可以开始做真题阅读了(一定重视真题,是最好的英语复习资料),第一遍,11年-16年6年真题,分六周完成研读。周一完成套卷(除作文以外的部分),周二-周五每天研读一篇阅读,特别是对于文章中的长难句一定要自己分析结构(个人会拿本子将长难句抄下来独立分析),第二天对前一天的文章进行全文翻译,周六研读新题型、翻译和完型,周日主攻作文,这样一遍下来时间到了11月中下旬,花的时间比较长,但不用着急,基础打牢更有效。11月下旬除了,每天两篇阅读保持手感(并不要求研读全文,但仍然分析文章中的长难句)外,就是主攻翻译和写作了。可以看一下视频课,学习翻译技巧和写作模板,但切记模板不可生搬硬套,在考试中反而会影响评分。模板是框架,但更重要的是内容,这个需要自己动手写作,提炼写作要点,充实句型和表达。与此同时,真题进行第二遍,配合朗读,由于第一遍研读对于题目答案印象非常深刻,做题时基本会记得答案,此时更重要的就是回忆真题答案的思路,各个选项找到文中对应句子。到了12月初,可以开始套卷模拟,自己限时测试,每次做一篇阅读的正确率和一次做四篇阅读的正确率会不一样,要让自己提前适应长时间做题的节奏并保持好状态。这个阶段,仍然真题不要停,第三遍也是朗读,并直接勾选选项,在脑海中过一过干扰项的排除原因,保证对真题无比熟悉。
对英语二来说真题比较少,有同学担心真题看得太早后期就没东西看了,针对这种情况,建议大家前期可以用英语一的真题来复习,难度上会比英语二大一些,但以更高的标准复习,往后做英语二的真题时会轻松一些。
三、其他相关问题:
1、关于择校:
报考院校的选择是每个考生头痛的问题,对于基本没有调剂名额的MPAcc考生来说更是如此,每年由于学校选择的原因,没书读的高分考生也不在少数。选择院校时首先还是从自身出发,考虑自己的需求(一定要名校还是有书读就好?)、自己的实力(每年报名时间是10月,这个时候对自己的复习情况都有一定的了解,一定要客观的审视自己);其次目标院校的历年报考数据(分数线、报录比、是否有调剂名额)。综合各方信息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院校报考,个人觉得一战考生还可以冲一冲,二战考生还是求稳为好。同时在10月可以关注各大机构的考情分析讲座,不仅能够更好的收集数据,也可以从中了解到一些相对好考的名校专业信息(立志考名校的同学可以关注,会计专业的确非常火,但可以“曲线救国”,选择一些好考的经济学类专业)。
2、关于是否要报班:
由于复习时间比较短,个人还是选择了报辅导班(模考冲刺班)。一来是为了在模考中更好的评价自己的水平和复习进程;二来每次模考排名对自己更有激励作用。所以报辅导班对我来说,并不是在复习知识点上有多大用,而是能够更好地调动自己的积极性;同时由于自己是在家里复习,每周在辅导班的课程更是外出调节的好机会,能够减少复习的疲惫感。
综合个人情况,建议基础阶段和强化阶段可以自己看视频课,有利于自己把握复习节奏,后期学习乏力或自制力不强的同学可以报班,保持动力。
3、关于心态:
考研一半考的是学习能力,一半考的是心态,特别是到后期,心理状态尤为重要,心态的波动也会严重影响自己的复习效果。大家都说考研辛苦,每天至少7、8点就坐到自习室直到熄灯前才回寝,风雨无阻、披星戴月,这样奋斗近一年,那我们就要这么做一年的苦行僧吗?我不这么认为,首先我们要将考研的生活过为常态,每天作息规律,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或许在大学前三年中学习并不是我们的日常,而考研的这段时间就要将其过成“日常”,是那种每天的必须。其次,生活要有调剂。每天坐在自习室,日日面对一样的风景,走一样的路线,容易感到乏力,这时候我们需要对自己进行调节,和朋友出去运动,吃好吃的都是不错的选择。有人说复习期间要拒绝一切社交活动,来一段“苦修”,真没这么惨,到11月我还去看了场演唱会呢。适当活动是调节,张弛有度,能放能收就好。最后,复习要有规划与目标。没有目标的复习,意图不明确可能复习了一段时间发现还是在出发点附近;复习没有规划,难以把握进度与节奏,同时只会觉得日子过得快但并不充实。我建议对于每科要有整体的复习计划,对于每天更要有时刻表,精确到每小时应该复习什么科目完成什么任务。完成一项勾画一项,这样看着代办事项一件件减少会特别有成就感,一段时间看下来也会清楚的知道自己完成了什么,不会一晃神发现又过去了一个月。
四、结语:
两次考研,在复习时有鲜明的对比,第一次越临近考试越虚,第二次始终保持着自己的节奏且饱有信心。考研不仅给了我继续深造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在复习阶段,我的计划力和执行力都有极大的提升,能够忍耐更有毅力。我认为复习阶段养成的习惯和锻炼的意志是对人生更为宝贵的财富。应该说考研的心思一旦动了,除成功就难以放下,这也是我选择辞职二战的重要原因,希望各位有意愿考研的学弟学妹,能够珍惜这一段经历,踏实学习,感受复习期间的进步与成长,一举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