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小感慨。
今天与一位澳洲本地老顾客聊天时,他很自然的跟我谈到中国的葡萄酒。他本人是葡萄酒爱好者收藏家,周围朋友也很多都是。他谈起,一次他们一众酒友玩盲品,评选出当晚最佳酒款,揭示酒标之后赫然一款来自中国的梅洛干红。
不由得想起周围许多学习种植酿造的中国同学,硕士甚至博士毕业之后,选择回归故土,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做起了贺兰山脚下的农民。做葡萄酒很难,更累,基本与农民无异,在广阔无垠的宁夏山区,更是艰难。但是,这一切都是因为这一片土地渐渐受到葡萄酒界的重视,许多法国葡萄酒集团巨头,都在贺兰山投资开垦了葡萄园,静静的等待中国葡萄酒崭露头角的那一天。
跟我一样,也许大家对国产葡萄酒的印象还停留在张裕、长城这类难以下咽的超市酒中。但中国真的在变化,近期许多贺兰山产区的佳酿在国际赛事上披荆斩棘斩获奖项,尤其是我们身在海外的中国人看得真切。最近男友代表他们公司随州政府访问中国,进行路演,同行的澳洲人都感叹:
中国才是未来的世界中心。
再看中国的进口酒市场。我在澳大利亚,在葡萄酒行业,也算工作了一段时间,不知道你们能不能相信,最便宜的澳大利亚葡萄酒原浆散装出口,质量差过当年的张裕长城超市货,离岸价能做到15元人民币一升。一瓶葡萄酒750毫升,就算在澳大利亚灌装好,一瓶也最多15人民币,最重要的是,标注的是澳大利亚原装进口酒。而这类生意,基本是中国人在做,中国人在澳大利亚开办OEM业务,到处收购最差最便宜的葡萄,再把产品卖回中国,广告战略打得铺天盖地,酒就随便卖出百来元的价格。
便宜的价格战和砸钱的营销战让真正优质的澳大利亚红五星、双红五星酒庄不敢接招。我在这样的一家酒庄工作:产量不大,因为要保证每一粒葡萄都吸足养份。每一颗葡萄都来自自家的葡萄园,因为只有自己管理,才能放心。酿酒师每年都飞去法国酿酒学习经验。每一桶酒都在法国橡木桶里待够一年半左右,才能放出来装瓶。老板很抠,几乎不在营销上花钱,每次我都得自己动手自给自足因为我们连设计都没有。所有的钱,都花在了酿酒上,花在了产品上。
其实我也很苦恼,老板死钻技术,市场没法做。虽然是有名的产区有名的红五星庄,最有名的酿自1893年老藤西拉子的酒荣登兰顿葡萄酒殿堂,但市场份额不大,基本靠老顾客照顾生意。但老板很知足,已经有这么多人能够欣赏他的酒,他觉得很开心。
扯远,研究了几家中国酒庄,发现他们也跟我抠门老板一样,一心一意酿酒。在中国,从城市回归乡村,是多么难的一件事,他们真的就为了酿酒。
也可能他们的工资真的很高。
期待中国酒庄带来的更多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