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找到了一个2018年秋天,连续拍摄了一百天的照片项目,只拍家庭的瞬间,再看觉得很亲切,就做了一个长视频,po在了视频号上。
作为一个在亲友圈非常著名的断舍离选手,我几乎忘记了那段生活的细节。只记得楼盘买在远郊,全装修的新盘,绿化很好物业不错,民水民电,可惜是商住。在北京出商住限制政策前,没有及时出手,房价提前大跌。加上附近没啥可上的小学校,就在疫情期间,咬牙亏着卖掉了。
而作为一枚追求爽快的射手,翻篇很快且不愿回头。尤其后来搬了两次家,忙碌了几年,当初的远郊生活,早已不值一提。
如今看到那些照片,才想起搬进去的时我刚结婚不久,经济很旺、消费也很盛,住宅还在上升,当然路口也很热闹。
为了尽快入住,我找了宜家设计师买了全套服务,家居都是贵一点的系列不说,家电都要好的,还打了一个漂亮的衣帽间。
花了那么多钱,我看着那套房子,也只告诉自己,先住个五年再说。
果然,五六年之后,我搬到了靠近城里的近郊,在公立幼儿园门口步行五分钟的射程内,租了一套回迁小区的两居室。
房子很旧,空无一物,格局很好。所以请中介介绍工长,自己花钱重装了厨房,刷了墙换了灯,在卧室铺上二手木地板,在墙上挂上复刻的名家名作,撸起袖子把一切擦得锃亮。
一开始,幼儿园告知幼崽突然需要什么,几分钟就能送到。后来,顶风冒雪也要在六点来钟出门,只为了每天八点前能坐在国贸开早会。
那个房子去地铁一定要打车,进城也要交高速费,但视野好,舒适又明亮,一家人住得踏实、安逸。
幼儿园三年期满,退租之前,中介带着新房客来看,对方也是带着小孩的一家人,一眼就满意得不得了。
我留下了所有家具家电,甚至一大盆绿植,只打包了生活杂物,几乎裸奔向下一个房子。
下一个在市中心,位置没得说,是我刚工作独居时留下的资产,但是公寓筒子楼的格局,面积很小。好在步行三分钟,就有一个无比普通的小学。
因为上班巨忙,只好全权托给链家旗下的被窝去装,小小的工地有视频直播,但我一眼也没看过。装修套餐不贵,但我房子太小,所以按面积折算,仍然花了别人超两倍的价格。也因为房子小,家居家电都要特定尺寸,必须买新的。
我想得很清楚,要钱还是要时间,要舒适还是要近便,横竖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最后,生把一个独居的小屋,改成一家三口的蜗居。好在东西少,少到至今大半柜子都还空着。
但我昨天最惊讶的,是对比当年照片凸显出来的,无形中的消费步步走低。
看18年的照片我才发现,从家居到碗盆,从日用到婴幼儿用品,一概都是牌子。有大众追捧的,有小而美的,有曲高和寡的,有心存偏爱的,总之,每一项,都是师出有名,都是品牌之作。
对比如今天天刷外贸清货、特价处置、工厂直销视频号的日常,连往路口发个链接都不太好意思[哭笑]
我一方面佩服自己当初追求好看这件事的执着和可爱,觉得好看的东西确实值得贵一点;一方面才发现,这么多年是怎么一步步走“下坡路”,逐渐走到便宜实用上再难回头。
这与年龄有关,与心态有关,与家庭境遇和外部环境有关,与压力和能力有关,也与自我和解有关吧。我已经没有那么多浪漫的幻想,没有那么多对外的期待,能坦然盘算财力的底线,承认一些无能为力和大可不必,终于是在性价比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对钱财的支配随着人生的起伏,逐渐有了新的安排。
话虽这样说,前天可能是另一个错误的极端画面。
刷淘宝的时候,刷到了淘工厂的一元一件品,虽有限额但可以买好多好多件。一块钱诶,这可太适合无业游民了,我想,接着就认真挑选起来。
最后买了一些胶带、保鲜膜、绕线器还有四个不同尺寸的收纳盒。前天收到快递,对着收纳盒上的小黑斑和底部凸起的毛刺看了半天,举着犹豫半天,最后心里怎么也过不去、忍不了,默默丢掉了。一块钱也是钱呐,我谴责自己。
同样的事情是视频号工厂清货的出口的锋利剪刀,只要五元,到手后发现轻且阻滞,只好又默默丢掉了。
几次之后,我觉得自己是软弱的大人太禁不住诱惑,堕落得过于轻易。遂告知幼崽,务必以后提醒你妈妈不要犯傻,再去浪费钱—— 一分钱一分货的硬道理,何时都颠扑不破。
也许购物的纠偏和人生的纠偏一样,没有尽头,没有绝对的正确,只有不断的适应。
如果错了,也没啥,要买的东西多着呢,日子长着呢,改一下就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