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秋桃

备注:
https://www.lukou.com/psycho
💌pennyzhang99@163.com

弗洛姆:一些“无私”是精神病的一种先兆

弗洛姆爱在他爱的理论中谈到四种类型的爱:
🔸博爱:人类一切爱的最基本形式的爱,博爱是对全人类的爱,没有独占性。
🔸母爱:一种无条件的爱。
🔸性爱:具有独占性跟排他性,最具有诱惑力的爱。
🔸自爱:自爱是对“上帝之爱”的减损,丧失了自己本性。在弗洛姆看来“上帝之爱”是指人类对上帝的完全拥有,是全心全意的热爱上帝,不为任何外物所累,保持自己的本性。
-
🕵🏻如何把自私与自爱区别开来呢?
弗洛姆认为,自私的人在表面上看来更自爱,但凡自私者只对自己感兴趣,他们体会不到给予的快乐,凡事以“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为信条,因为他们的人生目的就是想尽一切办法地为自己谋利益。但是自私者的爱己是没有生命力的,是空虚的,因为自私者身上所拥有的是无穷尽的占有欲,并不是创造力,因而不能体现爱的能力。
-
从心理学的角度对自爱进行分析,让人更为迷惑的是那些“无私”的爱的举动。🚨在弗洛姆看来,生活中的很多“无私”领域恰恰是精神病的一种征兆。🚨虽然,在世人看来,“无私”是一种应该备受大家赞赏的美德。因为“无私”的人通常表现为自己一无所求,他只为“别人活着”。但是,在精神分析领域,“无私”恰恰是一种精神上的病态。🚨无私”的人在本质上恰恰是既没有能力爱人,也没有能力让自己快乐。因为,归根结底,在“无私”者身上,通常都充满了被他自己强烈压抑着但又自己意识不到的“自私”🤔。

最常见的“无私”乃是母亲对孩子的爱,很多母亲为了充分表达自己的“无私”,她们常常做违背自己意愿的事情。但是,事与愿违,孩子却常常不领情,他们胆小如鼠,诚惶诚恐地活着,因为他们害怕辜负母亲的一切愿望。因而这种人在其本质上失去了自我的价值感,他们终其一生地完成母亲的心愿。除了对母亲“无私”之爱的负疚,他们不能作出任何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真实情感的事情。因此,这种“无私”之爱恰恰是戴上了美德的假面具,从而也迫使被爱之人戴上假面具。他们的内心从来都不具备真情实感,他们只是在相互的逢场作戏中满足“自私”的欲望。因此,弗洛姆所提出的自爱,虽然在概念上容易同自私、自恋等混淆起来,但在本质上却与它们截然相反。
🍬自爱者恒爱人,两者是一致的。🍬

——摘自陈默《弗洛姆爱的伦理思想研究》第三章

Ta的路标

  • 爱转发
  • 专辑初体验
  • 路口小喇叭
  • 路口扬声器

下载路口APP

手机扫描二维码
把路口装进口袋

首页精选栏目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434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111 ICP备案号:浙ICP备2022033973号-2

证照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