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岁未婚在恋爱中的我,跟 36 岁已婚的朋友,进行了一场只有女人之间可能发生的对话。(前提:我不是特别酷的坚定不婚,也会偶尔有婚姻焦虑,目前的恋爱关系是暂时没法结婚的)
    这个对话的前因是我听了一期播客—张春老师的《我也有前夫》,节目里十几位女性讲述了自己的离婚故事。说实话我早已过了惊讶于怎么会有这么可怕的丈夫的阶段,整个节目我最惊讶的是———原来只要对方不愿意离婚,我们是需要付出以年为单位的时间,以万为单位的金钱,耗时耗力才能完成离婚的。比如有一个女孩,为了离婚花了十几万律师费,耗了很久,现在还没有完全切割完。
     这极大的震撼了我。我们这些虽然生活不错,偶尔会莫名被社会时钟裹挟,也害怕面对少有人走的路,而时不时会焦虑婚育问题的人,好像从来没明白,婚姻到底是什么,结婚意味着什么。它是感情顺其自然的产物,它是两个家庭的结合等等。但它同时也是一场赌博,你做好承担赌风险的准备了吗?
    离婚也是结婚的一部分,而离婚不只是两个人的事,离婚也需要法律的认可才可以完成。千万千万不要在没看清“保险条款”时,贸然签下名字。自己的人生,不能抱赌博心理。所以就算很多人看似拥有幸福婚姻,也不要因为压力、他人期待而贸然进入婚姻,以为概率是自己也会幸福。永远把握自己的主体性,看清自己想要什么。
    离婚事件,加上恋爱关系里的一些体悟,也让我终于认清,没有人会是我的“依靠”,最稳定的依靠就是我自己。未来的人生有很多未知,我曾隐秘的期望找一个婚恋对象,他会是我稳定的依靠。
    但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所谓的依靠。首先,自己的父母如果生病了,经济上怎么办,没有人可以分担。但是就算在婚姻里,对象愿意为你支援一次,两次,第三次会不会他就开始有怨言?以各种态度表达不满和拒绝?其次,自己遇到什么问题需要钱,比如需要买车差几万,对方给出这个钱,同样这个资产也变成了共同资产。比如生病了,对方愿意照顾/给经济支持,同样的这个次数能有几次,有多久?仅仅对方可能提供的这些,就是我一个人承担不了的吗?好像也不是。
    婚姻本身没什么问题,可以选也可以不选。但真的不要抱着找一个所谓依靠的态度进入婚姻。我们女人从小就被各种灌输,好像总需要有一个依靠,为什么没有给男性灌输这种想法?
    直到真的祛魅了所谓的“依靠”,我才真正放下婚育焦虑。无论未来有没有结婚,人生的主体是我自己。拒绝被只给女性的、烂俗的“依靠”,“港湾”式童话洗脑,主动掌握自己人生的主体性,才是最抗风险的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