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感谢wx读书!
专辑内容

1.《分成两半的子爵》 伊塔洛·卡尔维诺著 吴正仪译
“如果能够将一切东西都一劈为二的话,那么人人都可以摆脱他那愚蠢的完整概念的束缚了。我原来是完整的人。那时什么东西在我看来都是自然而混乱的,像空气一样简单。我以为什么都已看清,其实只看到皮毛而已。假如你将变成你自己的一半的话,孩子,我祝愿你如此,你便会了解用整个头脑的普通智力所不能了解的东西。你虽然失去了你自己和世界的一半,但是留下的这一半将是千倍的深刻和珍贵。你也将会愿意一切东西都如你所想象的那样变成半个,因为美好、智慧、正义只存在于被破坏之后。”
读的第一本卡尔维诺,体验还不错。
情节设置上颇具巧思,主题立意不算特别标新立异。
卡尔维诺在后记里写:
“现代人是分裂的、残缺的、不完整的、自我敌对;马克思称之为异化,弗洛伊德称之为压抑,古老的和谐状态丧失了,人们渴望新的完整。这就是我有意置放于故事中的思想——道德核心。”
善与恶、爱与恨从来都不是泾渭分明的。
至善有时会带来麻烦,邪恶也有令人触动的一面。
看过后被卡尔维诺的人物塑造惊喜到了,带有一种不循常理的童话感。
我分外喜欢这个故事中除主角外的其他人物,几乎每个人都照应着分裂、残缺的主题,其中又蕴含许多影射与讽刺。
比如一位技艺精湛的木匠,却只能做绞刑架,宛如现实社会中脱节的科学家;
被隔离的麻风病人在传统观念里本应身陷孤独痛苦之中,但在这个故事中,他们终日饮酒作乐狂欢,忘却病痛,富有酒神精神。他们代表着享乐主义与颓废主义。
人总是不完整的、矛盾的,时常挣扎于由于自身不完全而形成的缺陷之中。
而善与恶的二元对立本是一个略显压抑的话题,但卡尔维诺的故事却很轻盈,时而荒诞的描述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沉重话语。
读的第一本卡尔维诺,体验还不错。
情节设置上颇具巧思,主题立意不算特别标新立异。
卡尔维诺在后记里写:
“现代人是分裂的、残缺的、不完整的、自我敌对;马克思称之为异化,弗洛伊德称之为压抑,古老的和谐状态丧失了,人们渴望新的完整。这就是我有意置放于故事中的思想——道德核心。”
善与恶、爱与恨从来都不是泾渭分明的。
至善有时会带来麻烦,邪恶也有令人触动的一面。
看过后被卡尔维诺的人物塑造惊喜到了,带有一种不循常理的童话感。
我分外喜欢这个故事中除主角外的其他人物,几乎每个人都照应着分裂、残缺的主题,其中又蕴含许多影射与讽刺。
比如一位技艺精湛的木匠,却只能做绞刑架,宛如现实社会中脱节的科学家;
被隔离的麻风病人在传统观念里本应身陷孤独痛苦之中,但在这个故事中,他们终日饮酒作乐狂欢,忘却病痛,富有酒神精神。他们代表着享乐主义与颓废主义。
人总是不完整的、矛盾的,时常挣扎于由于自身不完全而形成的缺陷之中。
而善与恶的二元对立本是一个略显压抑的话题,但卡尔维诺的故事却很轻盈,时而荒诞的描述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沉重话语。
2.《树上的男爵》 伊塔洛·卡尔维诺著 吴正仪译
“‘我哥哥认为,’我回答,‘谁想看清尘世就应当同它保持必要的距离。’伏尔泰非常欣赏这样的答复。”
读完《分成两半的子爵》之后,飞速地看完了《树上的男爵》。
说来好笑,在多年前看到的某篇佶屈聱牙的高考满分作文中,我第一次听到这本书。
当时还因为那篇作文误以为这本也是那种晦涩难懂的书。
然而整个阅读过程非常快乐,看完后会在心中呐喊:我好爱卡尔维诺!
大概是这样的程度。
一样的旁观者抽离视角,叙述人依然是儿童,天马行空的幻想中又有一丝合乎常理的逻辑。
这种风格使我想到王小波,感觉他的作品中似乎有很多卡尔维诺的影子。
同时,读者仿佛随着讲述人一同长大,步入成人世界。
这种视角中隐含着成长的阵痛。
回到情节中,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一个反叛者的故事。
为对抗重力下沉的现实,他跳上树木,生活在树上,终而“升入天空”。
但不同于以往的反抗者形象,他并非厌世者,而是积极投入社会事务之中。
在他看来,“为了与他人真正在一起,唯一的出路是与他人相疏离”。
“如何实现自我?”这好像是文学作品中亘古不变的命题。
在诸如卡尔维诺一般的作家看来,现在的世界在抹杀我们的个性,如今的问题是现代人“自我的全部丧失,荡然无存”。
一直以为这是一段痛苦而漫长的过程: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实现自我。
有些人可能终其一生都没有发觉自我,大部分人终身都在认识自我的路上。
所以无论是王守仁临终前的“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还是维特根斯坦的“我度过了极好的一生”,都是那么的令人羡慕。
读完《分成两半的子爵》之后,飞速地看完了《树上的男爵》。
说来好笑,在多年前看到的某篇佶屈聱牙的高考满分作文中,我第一次听到这本书。
当时还因为那篇作文误以为这本也是那种晦涩难懂的书。
然而整个阅读过程非常快乐,看完后会在心中呐喊:我好爱卡尔维诺!
大概是这样的程度。
一样的旁观者抽离视角,叙述人依然是儿童,天马行空的幻想中又有一丝合乎常理的逻辑。
这种风格使我想到王小波,感觉他的作品中似乎有很多卡尔维诺的影子。
同时,读者仿佛随着讲述人一同长大,步入成人世界。
这种视角中隐含着成长的阵痛。
回到情节中,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一个反叛者的故事。
为对抗重力下沉的现实,他跳上树木,生活在树上,终而“升入天空”。
但不同于以往的反抗者形象,他并非厌世者,而是积极投入社会事务之中。
在他看来,“为了与他人真正在一起,唯一的出路是与他人相疏离”。
“如何实现自我?”这好像是文学作品中亘古不变的命题。
在诸如卡尔维诺一般的作家看来,现在的世界在抹杀我们的个性,如今的问题是现代人“自我的全部丧失,荡然无存”。
一直以为这是一段痛苦而漫长的过程: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实现自我。
有些人可能终其一生都没有发觉自我,大部分人终身都在认识自我的路上。
所以无论是王守仁临终前的“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还是维特根斯坦的“我度过了极好的一生”,都是那么的令人羡慕。
3.《一日三秋》 刘震云著
“也有人想算来世,老董摇头拒绝,一次也没算过。老董说,天机不可泄露;不能泄露不只是算命的规矩,也为了来算命的人好,这辈子让你知道了,下辈子也让你知道了,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都说要活个明白,真让你明白了,你也许就不想活了。”
一出略显荒诞悲凉的喜剧。
第一次读刘震云的作品,很喜欢他讲故事的节奏感,不疾不徐,不矜不盈。
像是家人在跟你讲邻居大爷年轻时的八卦。
他以寥寥几笔勾画出两代人的悲欢,张力十足。
无论是叙述视角的转换,还是空间时间的切换,都十分顺滑。
一个关于“出走”的故事,讲故乡,讲生死,讲血缘牵绊。
每个人物似乎都在被生活裹挟着前进,“奈何,奈何;咋办,咋办”。
很喜欢开头关于六叔的故事。
六叔画中店家的门匾为何是“一日三秋”?
答:当时喝醉了,把门匾的地方留小了。“一日三秋”笔画少。
他画一只身上布满伤痕的老猴子,说是自己的自画像。
说:“把式玩不动了,不想玩了,可玩猴的人不干呀,它可不就挨打了。”
所以谁是玩猴的人呢?
一出略显荒诞悲凉的喜剧。
第一次读刘震云的作品,很喜欢他讲故事的节奏感,不疾不徐,不矜不盈。
像是家人在跟你讲邻居大爷年轻时的八卦。
他以寥寥几笔勾画出两代人的悲欢,张力十足。
无论是叙述视角的转换,还是空间时间的切换,都十分顺滑。
一个关于“出走”的故事,讲故乡,讲生死,讲血缘牵绊。
每个人物似乎都在被生活裹挟着前进,“奈何,奈何;咋办,咋办”。
很喜欢开头关于六叔的故事。
六叔画中店家的门匾为何是“一日三秋”?
答:当时喝醉了,把门匾的地方留小了。“一日三秋”笔画少。
他画一只身上布满伤痕的老猴子,说是自己的自画像。
说:“把式玩不动了,不想玩了,可玩猴的人不干呀,它可不就挨打了。”
所以谁是玩猴的人呢?
4.《家庭生活》 姚鄂梅著
“风是极具沾染性的东西,它路过加油站,就是汽油风,路过超市,就是柴米油盐风,路过饭馆,就是酒肉风,路过医院,就是来苏水风,路过学校,就沾满一身的尖叫和奔跑……只有路过生活小区时,风的味道最复杂,五味杂陈,百味难辨。风在每家每户门窗前盘旋窥探,寻找进去的良机,每次都百发百中,满载而归。屋里的人不知道风来过,他们急匆匆关上门窗,拉好窗帘,以为自己完好无损。”
根据豆瓣年度榜单选的书,非常好读。
顾名思义,讲述的都是家庭生活中的故事,但完全不落俗套,琐碎现实中透着魔幻主义的风格。
其中最喜欢“基因的秘密”和“柜中骷髅”,是那种看过后会在心头留下痕迹的故事。
语言极其顺滑,again,女性作家的细腻质感,闪烁着人性的幽微。
描写恰到好处,宛如开水白菜,看似清淡,实则暗藏玄机。
故事情节本身看上去可能会有点“狗血”,但这也许就是生活的本来面目。
根据豆瓣年度榜单选的书,非常好读。
顾名思义,讲述的都是家庭生活中的故事,但完全不落俗套,琐碎现实中透着魔幻主义的风格。
其中最喜欢“基因的秘密”和“柜中骷髅”,是那种看过后会在心头留下痕迹的故事。
语言极其顺滑,again,女性作家的细腻质感,闪烁着人性的幽微。
描写恰到好处,宛如开水白菜,看似清淡,实则暗藏玄机。
故事情节本身看上去可能会有点“狗血”,但这也许就是生活的本来面目。
5.《故事便利店》 骆以军著
“这正是我相信的,现代小说不只是说故事而已,而是如何从巨量的、可能是赝品的经验中,赎换回我们原本最真实的、最柔软的、真正诗意的感性和感情,我们所爱的东西。”
豆瓣新书里发现的一本有趣的书,差点因为这个鸡汤式的书名而错过。
不得不说,骆以军确实是一个很会讲故事的人。
每个故事都无比灵巧生动,
是那种很容易看进去的书,丝毫不会觉得乏味。
这些故事并非海中波浪,浪过无痕,而更像是海滩上的贝壳碎片。
浪花散尽,它依然在沙砾中闪烁着细小的光芒。
除了讲好故事外,这本书也在挖掘故事背后的哲学,无形之中推荐了很多的文学或影视作品。
感觉也可以当作了解小说、了解文学的基础入门书。
美中不足的是,撇开道德层面不谈,我有时因作者的男性凝视而感到些许不适。
但总体上还是一本瑕不掩瑜的睡前读物。
豆瓣新书里发现的一本有趣的书,差点因为这个鸡汤式的书名而错过。
不得不说,骆以军确实是一个很会讲故事的人。
每个故事都无比灵巧生动,
是那种很容易看进去的书,丝毫不会觉得乏味。
这些故事并非海中波浪,浪过无痕,而更像是海滩上的贝壳碎片。
浪花散尽,它依然在沙砾中闪烁着细小的光芒。
除了讲好故事外,这本书也在挖掘故事背后的哲学,无形之中推荐了很多的文学或影视作品。
感觉也可以当作了解小说、了解文学的基础入门书。
美中不足的是,撇开道德层面不谈,我有时因作者的男性凝视而感到些许不适。
但总体上还是一本瑕不掩瑜的睡前读物。
6.《海边的房间》 黄丽群著
年轻的时候我的确是会比较注意命运机关中残酷的那一面。我觉得所有的年轻人都这样,特别容易痛,全身的神经末梢都打到最开,你跟世界任何一点碰撞都觉得遍体鳞伤。可是我现在是中年人了,我奔四了。我觉得在这个年纪就是扶着腰站在路中间,因为这时候腰椎真的也不大行了。这时候你会往前看还有什么路可以走,可是你更会往背后看,看看你是怎么走来的。”
可能是性别原因,我真的分外喜欢女作家的纤细笔触,比如严歌苓、连城三纪彦、伍尔夫、简奥斯汀。
她们作品的精妙之处,有时是异性所get不到的。
性别问题很玄妙。
我看到给这本书打低分的多为男性读者,觉得它“做作”、“怨怜”、“文气重”(什么时候文气重都是贬义词了?)
想起我身边喜欢《房思琪的初恋乐园》的人,甚至说看过或想看这本书的人中,几乎也无男性的身影。
虽说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但还是不由地感觉性别有时着实是一道壁垒。
大部分男性对女性的困境一无所知,甚至从根本上也不愿去了解。
(为什么不说反之亦然,是因为我觉得部分女性的同理心与换位思考的能力有时实在是过于强大了)
跑题了。
这本书中的故事是“不美的”、“毁的”,有那么一点“疼痛文学”的味道。
但它依旧是克制的、点到即止的。
读完后可能会让人脊背发凉。
总的来说情节一般,但文辞着实令人耳目一新。
可能是性别原因,我真的分外喜欢女作家的纤细笔触,比如严歌苓、连城三纪彦、伍尔夫、简奥斯汀。
她们作品的精妙之处,有时是异性所get不到的。
性别问题很玄妙。
我看到给这本书打低分的多为男性读者,觉得它“做作”、“怨怜”、“文气重”(什么时候文气重都是贬义词了?)
想起我身边喜欢《房思琪的初恋乐园》的人,甚至说看过或想看这本书的人中,几乎也无男性的身影。
虽说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但还是不由地感觉性别有时着实是一道壁垒。
大部分男性对女性的困境一无所知,甚至从根本上也不愿去了解。
(为什么不说反之亦然,是因为我觉得部分女性的同理心与换位思考的能力有时实在是过于强大了)
跑题了。
这本书中的故事是“不美的”、“毁的”,有那么一点“疼痛文学”的味道。
但它依旧是克制的、点到即止的。
读完后可能会让人脊背发凉。
总的来说情节一般,但文辞着实令人耳目一新。
7.《窄门》 安德烈·纪德著 顾琪静译
“‘伟大’这个字眼对于诗人来说,没有任何意义,诗人重要的是‘纯粹’。”
一场炽烈的爱情。
但,我不理解,我太不理解了。
从主题上我就不理解,可能是历史背景原因,我实在是不能理解宗教与神学对自我欲望的束缚,当然这种踟蹰也是爱情引人着迷的一面。
而且在我看来,巅峰时的热烈爱情固然令人心醉神迷,雾里看花分外美丽。
但“行到水穷处”的闲适也是极好的,坦然面对真实的彼此是最舒服的。
然而我很喜欢纪德的文字,他对爱情的描述十分透彻。
鉴于我干瘪的文字和原文比实在是相形见绌,就直接copy译文了:
“我常常觉得,爱情是我拥有过最美妙的东西,我的所有美德都依附于它。它让我腾空超越自己,但若没有你,我会再次跌至平庸之地,回到极寻常的秉性中去。因为抱着与你重逢的期待,在我眼里最险峻的小道也总是最好的。”
太美也太经典了。
一场炽烈的爱情。
但,我不理解,我太不理解了。
从主题上我就不理解,可能是历史背景原因,我实在是不能理解宗教与神学对自我欲望的束缚,当然这种踟蹰也是爱情引人着迷的一面。
而且在我看来,巅峰时的热烈爱情固然令人心醉神迷,雾里看花分外美丽。
但“行到水穷处”的闲适也是极好的,坦然面对真实的彼此是最舒服的。
然而我很喜欢纪德的文字,他对爱情的描述十分透彻。
鉴于我干瘪的文字和原文比实在是相形见绌,就直接copy译文了:
“我常常觉得,爱情是我拥有过最美妙的东西,我的所有美德都依附于它。它让我腾空超越自己,但若没有你,我会再次跌至平庸之地,回到极寻常的秉性中去。因为抱着与你重逢的期待,在我眼里最险峻的小道也总是最好的。”
太美也太经典了。
8.《桶川跟踪狂杀人事件》 清水洁著 王华懋译
“没有人想要被卷入命案。每个人都希望被害人与自己毫无共通之处,距离自己居住的世界愈遥远就愈放心。‘啊,那个被害人果然是那种女人,跟我不一样,跟我女儿也不一样,所以才会被杀,是她自找的。’那些报道,是想要让世人这样想吗?”
也是根据豆瓣年度榜单选的书,看的时候血压会上升,所幸这个事件的结局还算好。
想到这也许是无数绝望与无助中的“幸运者”,就会对人性产生无限的失望。
这个事件反映的现实要素过多,凶手招摇过市,警察息事宁人,媒体为流量故意引导舆论风向。
还有,认为罪恶离自己很远,站在远处冷言冷语的群众。
处在漩涡中心的人由这些外力而不断下沉。
所幸还有执着追求真相的人在。
做记者是我儿时最长久真挚的梦想,但逐渐发现求真是多么艰难,孤身对抗黑暗需要多大的勇气。
我没有一颗如此强大的内心,没有“渡河而死”的决绝,又不甘与瓦砾为伍,维持表面的太平,趋时媚俗。
只好作罢。
我总以为,任何时代下,求真总归是最值得敬佩的——无论真相有多残酷。
也是根据豆瓣年度榜单选的书,看的时候血压会上升,所幸这个事件的结局还算好。
想到这也许是无数绝望与无助中的“幸运者”,就会对人性产生无限的失望。
这个事件反映的现实要素过多,凶手招摇过市,警察息事宁人,媒体为流量故意引导舆论风向。
还有,认为罪恶离自己很远,站在远处冷言冷语的群众。
处在漩涡中心的人由这些外力而不断下沉。
所幸还有执着追求真相的人在。
做记者是我儿时最长久真挚的梦想,但逐渐发现求真是多么艰难,孤身对抗黑暗需要多大的勇气。
我没有一颗如此强大的内心,没有“渡河而死”的决绝,又不甘与瓦砾为伍,维持表面的太平,趋时媚俗。
只好作罢。
我总以为,任何时代下,求真总归是最值得敬佩的——无论真相有多残酷。
9.《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Lori Gottlieb著 张含笑译
“生活的本质是变化,而人类的本性是抗拒变化。”
不同于《蛤蟆先生》,这本书的没什么说教意味。
阅读时多数时候感觉像是和作者一同经历。
在压抑的时代背景下,好像每一年都无比糟糕,没有最糟,只用更糟。
角落的人性通过各种媒介被无限放大、传播,人们的焦虑抑郁情绪也在成倍增长。
这本书似乎没有直接指出解决方法。
当然,我们渺小的个体该如何抵抗时代洪流本就是一个无解问题。
它也并非麻痹神经,假装一切苦难都不存在。
这本书本质上是提供了一些苦中作乐的勇气,比如书中关于“Welcome to Holland”的论述。
整个阅读过程大概是浸泡在泪水中,因为总能在包括诊疗师在内的几位patients中,找到自己的碎片。
接受负面情绪,允许自己体会自己的感受,而“没什么感觉”并不代表一切安然无恙。
如果可以,去搞清楚自己情绪与行为背后的意义,而不要“为了痛苦而痛苦”。
可能多数时候,我们就像疯狂摇栏杆的囚犯,拼命想逃离,却没注意左右两边其实根本没有栏杆,我们本就是自由的。
不同于《蛤蟆先生》,这本书的没什么说教意味。
阅读时多数时候感觉像是和作者一同经历。
在压抑的时代背景下,好像每一年都无比糟糕,没有最糟,只用更糟。
角落的人性通过各种媒介被无限放大、传播,人们的焦虑抑郁情绪也在成倍增长。
这本书似乎没有直接指出解决方法。
当然,我们渺小的个体该如何抵抗时代洪流本就是一个无解问题。
它也并非麻痹神经,假装一切苦难都不存在。
这本书本质上是提供了一些苦中作乐的勇气,比如书中关于“Welcome to Holland”的论述。
整个阅读过程大概是浸泡在泪水中,因为总能在包括诊疗师在内的几位patients中,找到自己的碎片。
接受负面情绪,允许自己体会自己的感受,而“没什么感觉”并不代表一切安然无恙。
如果可以,去搞清楚自己情绪与行为背后的意义,而不要“为了痛苦而痛苦”。
可能多数时候,我们就像疯狂摇栏杆的囚犯,拼命想逃离,却没注意左右两边其实根本没有栏杆,我们本就是自由的。
10.《尸检报告:一个殡葬师的手记》 Carla Valentine著 马楠译
“或许在人性中,本身就存在着一种矛盾的特质,一边想要躲闪,一边又忍不住想要靠更近些观察。”
作为一个刑侦爱好者,小时候看《神探狄仁杰》、《重案六组》,大学时看《CSI》全集(CSI的尸检镜头真是十分下饭)。
甚至高中时法医也是我众多职业梦想之一。
所以微信读书给我推这本书的时候我内心狂喜,基本一口气就读完了。
这本书带有一定自传性质,总体是对英国尸检行业的科普,文风比较活泼。
有些内容比较重口味,有些情节略显沉重,可读性很强。
读完后有三个方面的感受:
·奇怪的知识又增加了!
·虽然生老病死乃人间常态,但大多数人都没能学会如何告别。
结合个人经历,我着实能体会到生死无常——有时你可能永远记不起最后一面的场景。
当时你们聊了什么,他的心情如何,彼此是不是还有未说出口的话,想着以后见面再说。
殊不知那已是最后一场互动,再次相见已是天人两隔,但那时只当是寻常。
人总是依赖与他人的联系,所以我们大抵是在一场场告别中成长起来的。
·看这种拥有追求的独立职业女性真是太爽了!
作为一个刑侦爱好者,小时候看《神探狄仁杰》、《重案六组》,大学时看《CSI》全集(CSI的尸检镜头真是十分下饭)。
甚至高中时法医也是我众多职业梦想之一。
所以微信读书给我推这本书的时候我内心狂喜,基本一口气就读完了。
这本书带有一定自传性质,总体是对英国尸检行业的科普,文风比较活泼。
有些内容比较重口味,有些情节略显沉重,可读性很强。
读完后有三个方面的感受:
·奇怪的知识又增加了!
·虽然生老病死乃人间常态,但大多数人都没能学会如何告别。
结合个人经历,我着实能体会到生死无常——有时你可能永远记不起最后一面的场景。
当时你们聊了什么,他的心情如何,彼此是不是还有未说出口的话,想着以后见面再说。
殊不知那已是最后一场互动,再次相见已是天人两隔,但那时只当是寻常。
人总是依赖与他人的联系,所以我们大抵是在一场场告别中成长起来的。
·看这种拥有追求的独立职业女性真是太爽了!
11.《救猫咪1.2》 Blake Snyder著 孟影、谢楚聿译
“关于人生变迁的故事,有一点是确定的:它放诸四海而皆准,是普天共有的,因为任何人都不能避免。从青春期,到中年,再到死亡,这些过程(passage)始终在前方等待着我们所有人。而且正如生命本身一样,只有当一个人接受了真正的自我,好坏都照单全收,才能终结这种折磨。”
完全是出于对影视的兴趣而读的这个系列,感觉中规中矩,读起来很轻松。
最出名的应该是作者提出的十种电影类型,另外我印象深刻的是他设定的剧本节奏。
读完后会觉得看过的商业片仿佛都是这个套路。
比较喜欢其中一个看法“All story are about transformation.”
是不是和前面的“生活的本质是变化,而人类的本性是抗拒变化。”形成了一个callback?
而且影视作品的主线亦是“认识自我-接受/改变自我”。
看的时候会有一种“我上我也行”的错觉,殊不知看似简单的创作法则、剧本节奏都要靠天赋灵感与广泛深刻的经验经历。
疫情大大缩小了我的观影选择范围,而随着阅片量的增加,能使我陷入思考的阈值也在不断提高。
简言之,我对优秀电影的评价标准越来越高。
但与此同时,我的宽容度也在上升。
这本书主要在教你如何讲故事,而能把故事讲好、中心思想没超出我底线、最好能带来一定的情绪价值的影片,对我来说已经很不错了。
完全是出于对影视的兴趣而读的这个系列,感觉中规中矩,读起来很轻松。
最出名的应该是作者提出的十种电影类型,另外我印象深刻的是他设定的剧本节奏。
读完后会觉得看过的商业片仿佛都是这个套路。
比较喜欢其中一个看法“All story are about transformation.”
是不是和前面的“生活的本质是变化,而人类的本性是抗拒变化。”形成了一个callback?
而且影视作品的主线亦是“认识自我-接受/改变自我”。
看的时候会有一种“我上我也行”的错觉,殊不知看似简单的创作法则、剧本节奏都要靠天赋灵感与广泛深刻的经验经历。
疫情大大缩小了我的观影选择范围,而随着阅片量的增加,能使我陷入思考的阈值也在不断提高。
简言之,我对优秀电影的评价标准越来越高。
但与此同时,我的宽容度也在上升。
这本书主要在教你如何讲故事,而能把故事讲好、中心思想没超出我底线、最好能带来一定的情绪价值的影片,对我来说已经很不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