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ursault

备注:
https://www.lukou.com/user/1474846
To make each day count.
Meursault 2021年12月23日 10:52

【专辑】平安夜前夕的2021秋季书单

平安夜前夕的2021秋季书单
平安夜前夕的2021秋季书单
很幸运又读到了很多有趣的书📖
希望新的一年能读到更多令人快乐的书
专辑内容
共11件
1.《我的精神家园》 王小波著
“第三个假设是凡人都喜欢有趣。这是我一生不可动摇的信条,假如这世界上没有有趣的事我情愿不活。有趣是一个开放的空间,一直伸往未知的领域,无趣是个封闭的空间,其中的一切我们全部耳熟能详。”*关于这段话,在这本书收录的另一篇文章中,王小波如是说:“我总觉得文学的使命就是制止整个社会变得 ...
现价: ¥40.70
原价:¥59.00
查看详情
10
2.《托尔斯泰最后的日记》 列夫·托尔斯泰著 任钧译
“理解自己的渺小,是件多么好的事情啊。数十亿人当中的一个,数百千万亿动物当中的一只,跟天狼星及其他相比较,自己的住所真等于沙粒;跟数百千万亿世纪相比较,自己的生存时间,真等于一瞬——能够这样地想,那就很好。”
好喜欢这本书,读的时候好像真的陪着这位老人一起度过了人生的最后时光。
以至于走出地铁站,读完最后一页,会有想要大哭的冲动。
托翁仿佛就是你的长辈一般,打牌、读书,整日在家也会觉得无聊。
和妻儿吵架,郁闷于家人的不理解,饱受疾病困扰。
但仍关心人类,追求真理,渴望着全人类的共同幸福。
更多的是一种无力感,是老之将至却仍有太多未了的心愿。
从前我很讨厌衰老,觉得自己简直要在年老前就早早死掉最好。
现在却觉得年纪是一种财富,那种看过太多事态的睿智,唯有时间会给予。
“应该像灯一样。灯为风、虫之类的外在影响所遮蔽,而同时却清纯地、透明地、热烈地燃烧着。”
3.De Profundis Oscar Wilde著《自深深处》
"I remember when I was at Oxford saying to one of my friends as we were strolling round Magdalen's narrow bird-haunted walks one morning in the year before I took my degree, that I wanted to eat of the fruit of all the trees in the garden of the world, and that I was going out into the world with that passion in my soul. And so, indeed, I went out, and so I lived. My only mistake was that I confined myself so exclusively to the trees of what seemed to me the sun-lit side of the garden, and shunned the other side for its shadow and its gloom. Failure, disgrace, poverty, sorrow, despair, suffering, tears even, the broken words that come from lips in pain, remorse that makes one walk on thorns, conscience that condemns, self-abasement that punishes, the misery that puts ashes on its head, the anguish that chooses sack-cloth for its raiment and into its own drink puts gall:—all these were things of which I was afraid. And as I had determined to know nothing of them, I was forced to taste each of them in turn, to feed on them, to have for a season, indeed, no other food at all."
写论文时,在一本Wilde的书信集中找到的,他写给Bosie的长信。
暂时把论文抛于脑后,读完了这封信。
夸张点说,看过之后我彻底懂得了Wilde。
把它理解为情书实在是过于浅薄了,这不仅是他对Bosie的一腔热情,更阐释了他对纯粹艺术、对美的热情,关于浪漫主义,关于宗教,关于诗人。
以现代人的角度,将他们概括为渣男怨妇也实属可笑。
读原版更能体会到Wilde带来的语言美感,那种悲怆与无奈,挣扎之后依然选择去追求爱与美。
有时间会想要再读一遍的书(甚至想把那本书信集看完)。
4.《隐谷路:一个精神分裂症家族的绝望与希望》 Robert Kolker著 黄琪译
一本新书,我喜欢的为数不多的非虚构作品之一。
一个本应幸福的美国中产家庭,拥有12个孩子,但其中6个却在十年间先后罹患精神分裂症。
一边是来自病痛阴影之下的家族悲剧,一边是医学界对于精神病的认知探索过程,还夹杂着许多社会现象,如女性研究者的困境、对母亲的刻板印象、对当时美国社会环境的思考。
这本书背后所呈现的东西很多,不止单纯的精神疾病知识。
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这个家族中的三位女性:
首先是母亲咪咪,她看似强势,管理着这个庞大的家庭。
她很矛盾。一方面忽视了家中的两个女儿,几乎把所有精力都给了生病的儿子们,从而给女孩造成了很大伤害。
另一方面她始终没有放弃,在父亲中风后彻底成为了家里的顶梁柱,全心全意苦苦维系着这个风雨飘摇的家。
同时,上世纪的医学界倾向于将精神疾病归因于母亲的作为,认为是母亲的养育方式造成了孩子的心理问题,将精神分裂怪罪于家庭中母亲的专制。
但在后续的治疗中,几乎所有的医生都称赞咪咪为“神圣的母亲”,在某种意义上这是否也是社会对母亲这一角色的“绑架”呢?
其次是12个孩子中唯二的女性:玛格丽特和琳赛。
她们是家族中幸运的正常人,当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不幸的。
她们的童年无比糟糕,都经历过不可描述的折磨。
她们迷茫、崩溃、无时无刻都想要逃离这地狱般的家庭。
同时玛格丽特和琳赛都是坚强善良的,并没有无限陷在这黑暗的泥沼中。
她们互相依靠,甚至约定“如果她们中有谁动了一点点自杀的念头,一定要给对方打电话”。
最后,她们亦给予了这个家庭最好的支持。
另外,我很喜欢作者的叙事,流畅而生动,非专业读者的阅读过程也很舒服(在此拉踩一下某魂)。
而且语言清晰,将这个有着14个成员的大家庭梳理得很清楚,几乎每个人物都个性鲜明,读者也不至于搞混。
总之会让你想一直读下去,去探索故事背后的残忍逻辑。
5.《被讨厌的勇气》 库见一郎 古贺史健著 渠海霞译很久之前就被很多人推荐的书,但始终没它列在书单上。 因为总觉得从书名就能看出这本书的主题,即过好自己的生活,不必过度在意他人的认可。 大概我总是一个比较自信的人,所以对书中的多数场景没什么感觉,不至于“颠覆三观”。 有一些鸡汤之处,但我很喜欢阿德勒对过去的看法:重要的不是过去,而是如何看待过去,对过去的看法是可以改变的。 说实话我蛮反感把一切都归咎于原生家庭,有时候会觉得这只是不愿改变的借口。 当然也有可能是我站着说话不腰疼,想着与其沉溺于过去,不如发挥主观
“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我们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所谓的心理创伤——而痛苦,事实上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很久之前就被很多人推荐的书,但始终没它列在书单上。
因为总觉得从书名就能看出这本书的主题,即过好自己的生活,不必过度在意他人的认可。
大概我总是一个比较自信的人,所以对书中的多数场景没什么感觉,不至于“颠覆三观”。
有一些鸡汤之处,但我很喜欢阿德勒对过去的看法:重要的不是过去,而是如何看待过去,对过去的看法是可以改变的。
说实话我蛮反感把一切都归咎于原生家庭,有时候会觉得这只是不愿改变的借口。
当然也有可能是我站着说话不腰疼,想着与其沉溺于过去,不如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变。
毕竟希望是人类最珍贵的东西。
6.《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 Daniel Keyes著 陈澄和译
刚开始看的时候很不适应,甚至一度想放弃,还好熬过了开头部分。
开篇的洞穴理论把我吸引住了,其实是很沉重和残忍的一本书。
关于接纳与自我接纳,关于寻找自我以及命运之下的无力感故事
情节看上去有些老套(后来发现原来写于上世纪50年代),但主人公的孤独与挣扎很令人动容,涉及的社会身份认同也蛮有深度。
7.《思维的形状》 刘宇昆(Ken Liu)著 夏笳译
“仰望星空,历史之光依旧在群星中闪烁,那最后一个死于平房的受难者,那最后一辆抵达奥斯维辛的火车,那最后一个被驱赶出佐治亚州的彻罗基土著。那些遥远星辰上的居民,如果他们在看,终将会在某个时刻看见那些以光速向他们涌去的瞬间。没人能捕获所有光子,也没人能抹去所有画面。他们将会是不生不灭的记录,是我们存在的证据,亦是我们讲给未来的故事。每一分,每一秒,当我们行走在地球上,那些星空深处的眼睛正凝视着我们,将是非黑白看得清清楚楚。”
《三体》英文版译者刘宇昆的短篇小说集,一共11篇小故事。
其中最喜欢“思维的形状”、“涅槃”、“沙蝉”、“纪录片:终结历史之人”。
尤其是最后一篇,简直全程是在泪水中读完的。
每个故事都有很独特的小巧思,篇幅不长,但会让你思考很久。有的故事可读性差些,比如发条士兵、重生,读起来有些干涩,但也能体会到其中的温情。
有些则极富诗意,如涅槃,很难想象这是作者的即兴之作,我很喜欢这篇。
总的来说,你总会感受到每个故事背后,作者想要表达的人文关怀,比如第一篇讲的是不同物种认知差异下的共情,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作者的美籍华人背景,这是否亦暗含对美国移民文化的思考?
第二篇很浪漫,大概讲述的是寻找自我的过程;广告御免是一个“假如世界没有广告会怎样”的构思,蛮黑色幽默的,也不乏对大数据下传媒发展的反思。
好像在大众的印象中,科幻总是冷冰冰的,但其实爱一直是科幻的主题。
作为象征着人类未来的幻想,这里总应该有爱意存在。
8.《流浪地球》 刘慈欣著
“时间长了,远山对于我已成为一种象征,像我们生活中那些清晰可见但永远无法得到的东西,那是凝固在远方的梦。”
刘慈欣的中短篇科幻小说集,基本每一篇我都很喜欢。
“流浪地球”影版拍得很不错,原著则更为纯粹。
不同于《三体》的恢弘,这本书收录的小说更像是普通人偶然迸发出的幻想,着重于每个人类个体的悲欢,更具有现实感和代入感。
所以我最喜欢“乡村教师”,粗糙中有着无限浪漫与温情。
对宇宙真理的追求和对个人命运的怜悯总是最能打动人心的。
现价: ¥19.00
原价:¥38.00
查看详情
1
9.《名画之谜》 中野京子著 俞隽译
一共三部,我基本把它当作睡前故事,科普读物。
看的过程中好想去美术馆啊,深切怀念在英国的日子(尽管有坏天气和差劲的食物)。
永远怀念在National Gallery、V&A、Tate等等度过的美好时光。
记得达芬奇的《岩间圣母》放于在展厅的隐秘角落,四周灯光昏暗。
它只是静静地伫立在那里,画面还有点诡异。
但当我看到它时,一种难以言状的感情喷薄而出,几乎潸然泪下。
那几天中我经历了很多次类似的体验,我真正地感受到眼前的艺术品和书本上简直判若两人,如果时间允许,我甚至可以盯着它们看一下午。
扯远了。
蛮喜欢这本书里的日本女性腔调,有些清奇的思维角度很有趣,读起来很轻松。
以及,再次咒骂疫情。
现价: ¥81.90
原价:¥126.00
查看详情
3
10.《李银河谈亲密关系》 李银河著
“人在生存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就会觉得痛苦。你必须得去特别辛苦地挣钱,养家糊口,于是你就很痛苦。一旦所有的需求都满足以后,人就变得无聊,就失去了生活的目标。人生就像一个钟摆,在痛苦和无聊当中摆来摆去。”
微信图书推的一本新书,文字浅显易懂,更像是公众号的科普文章。
对我来说有些陈词滥调,大概是我的想法大致和这本书相似。
对人生和两性方面依然迷茫的人可以读读。
最后一章中,李银河老师对生命的看法我很喜欢,基本也是我的观点,但毕竟知易行难。
现价: ¥29.90
原价:¥41.86
查看详情
6
11.《字母表谜案》 大山诚一郎著 曹逸冰译
“死亡最残酷的意义并非肉体的毁灭,而是所有念想的消亡。一个人的喜怒哀乐,还有对挚爱的思念,都会在死后消失得无影无踪。只有一个办法能够抵御这种消亡——把它们写下来。只要写下来,人的念想就能超越死亡与时间,永远存在下去。”
个人看来这本推理小说集有些鸡肋,不太明白它神在哪里。
其实对于市面上大多数推理小说,除去经典如阿加莎、柯南道尔、卡尔、奎因等等之外,我都觉得鸡肋,即读之无味,又说不上是一无是处,尤其是某日本小说家。
但我觉得自己对推理小说的容忍度也是蛮高的,只要没有大的逻辑漏洞,我可以接受平平无奇或刻意炫技的情节。
我不太能接受的是为复杂而复杂,为推理而推理,一番造作后还存在漏洞。
显然,大山诚一郎的文笔不太行,应该也不是翻译的问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这个集子里唯一的亮点就是最后一个故事,但也是属于矮子里拔将军。
放在二十年前即当时的环境中还算惊艳,可对于现今的读者来说多少还落入俗套,且漏洞不少。

Ta的路标

  • 专辑小子
  • 受欢迎
  • 赞不绝口
  • 专辑初体验

下载路口APP

手机扫描二维码
把路口装进口袋

首页精选栏目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434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111 ICP备案号:浙ICP备2022033973号-2

证照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