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修炼中的大芋圆

备注:
https://www.lukou.com/user/497749
说点什么
>“分而治之”,是支配统治的铁定法则。支配者总是将支配对象隔断,让他们相互对立,绝不允许他们之间产生连带感。从女性的角度来说,就是来自男人的“圣女”与“娼妓”的分离支配,再加上阶级与人种的裂隙。
>语言世界先于个体而存在,每个人都只能后来降生于那个先已存在的语言世界里。语言不是自己的东西,属于他者。“女人”的范畴在自我诞生之前已经存在,个体从他人那里接受“你是女人”的指名。“对,我是女人。”当个体如此自我定义之时,“女人”就诞生了。
> 而另一面的现实是,无论美丑老少,每个女人都可能遭遇强奸。这个事实表明,男人不是对女人的属性而是对女人的符号发生反应而已。有身体障碍的女性,被剥夺了作为女人的资格,却成为性骚扰的受害者;有智力障碍的女性,根本不被视为恋爱结婚的对象,却被强奸而怀孕。但是,没有任何一个论者把她们也置于“性弱者”的范畴之中。在“性市场”登场的“选手”中,存在着显著的社会性别的不对称。
>厌女症的表现形式在男女身上并不对称。在男人身上表现为“女性蔑视”,在女人身上则表现为“自我厌恶”。换个更浅显的说法,在迄今为止的人生中,有一次也没有庆幸过没生为女人的男人吗?有一次也没有抱怨过生为女人吃了亏的女人吗?
> 相互承认对方为男人的人们之间的团结,是通过将没能成为男人的人和女人排除在外加以歧视而成立的。男人的同性社会性欲望,不但要歧视女人,还需要严格管理与同性恋的分界线,并不断地将之排除在外。这反过来证明,男人这个东西建立在多么脆弱的基础之上。
>女人也有可能不将厌女症作为自我厌恶来体验,其方式就是把自己当作女人中的“例外”,将除自己以外的女人“他者化”,从而把厌女症转嫁出去。为此,有两种策略。一种是成为特权精英女人,被男人当作“名誉男人”来对待,即成为“女强人”的策略。另一种是自动退出“女人”的范畴,从而逃脱被估价的女人身份,即“丑女"策略。
>无论是怎样出生的,孩子都是孩子。但奇妙的是,政府最近的“少子化对策”虽然鼓励结婚、鼓励已婚女人生育,可哪儿也看不到鼓励“婚外子”出生的政策。这只能让人感觉,日本政府的少子化对策不过只有这个程度,实在太不够真格。也就是说,比起孩子的出生,还是保护父权制更重要。
>“因为怕痛所以讨厌生孩子”,是为了让人摇头“女人的理由就这么无聊”。她的真正的真心话,应该是“不需要也不想要孩子”,而这才是真正的“禁忌”。因为,不想要孩子的女人,一直被视为没有做女人的资格。在报纸的随笔和投稿栏里,应该有的话语是,“无论怎样的阵痛,一看孩子的脸庞,顿时烟消云散。”讨厌孩子的女人,是丧失了母性的缺陷品,一旦做了母亲,想法自然会变——应该如此。

Ta的路标

  • 专辑初体验
  • 如鱼得水
  • 受欢迎
  • 爱转发

下载路口APP

手机扫描二维码
把路口装进口袋
相关话题
路口读书
关注
17202内容 | 0人关注
话题内容推荐

首页精选栏目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434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111 ICP备案号:浙ICP备2022033973号-2

证照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