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ursault

备注:
https://www.lukou.com/user/1474846
To make each day count.
Meursault 2021年10月9日 22:16

【专辑】夏日书单

夏日书单
度过夏天的精神食粮
专辑内容
共11件
1.《夜行记》 王小波著
王小波早期作品的小说集,有很多熟悉的故事。真是太喜欢这种奇思妙想了,荒诞而俏皮。他早期的文风还很青涩单纯,真诚得可爱,像是中学时期贪玩的后桌男生所想象的世界。像是你在夕阳下骑单车,耳边充斥着汽笛声,但抬头会望见粉色天空中一抹形状奇异的云。王小波总会在庸碌无聊生活中带来片刻的彩色幻想,却又不至于飘渺,是那种烟火气的幽默。他总是能给我带来惊喜的。但很矛盾,每次都有看一部少一部的感觉。
2.《群山之巅》 迟子建著
看上去很简单的一部小说,格局不大,但引人入胜。很适合一口气读完。语言上有种沙石模样的女性特质,读的时候会想到小时候在窗户上看到的晶莹冰花。还挺喜欢这种简洁的群像刻画,寥寥几笔勾勒出鲜活的人物。在极北地方的乡村中,人人都充满灵气。情节则是水波不兴下的波澜壮阔,时而有种魔幻的戏剧感。很喜欢迟子建对死亡的描写,干脆利落,如同一杯带冰碴的冷水,没那么冰冷沉重,只会让你齿间一寒。
3.《北国一片苍茫》 迟子建著
“ 他做了乞丐,伸着一双贫血的大手走,尝遍了酸甜苦辣。消失的月光太多,或许可以汇成一片海了。”
读完《群山之巅》后找来迟子建的小说集,被书名所吸引。感觉这本文集中,我对有的故事无比喜爱,有些故事则想快点翻过去。印象最深的是“苦婆”,不知是不是作者本人经历的原因,她写老婆婆的故事都很耐读。迟子建早期作品的语言很朴实,读起来容易犯困,故事性没那么强。总体上个人觉得不如《群山之巅》,但里面还是有几个倍感惊艳的片段。
4.《球状闪电》 刘慈欣著
等了好久才在图书馆预约到的书。每次读大刘的小说,开头都像是都市奇谈、灵异故事。之前和朋友喝酒的时候还在讨论,大刘为人诟病的“文笔不好”、“文学素养低”,在这里反而是另一种优势和风格。很喜欢他的构思,逐步铺陈的宏大叙事,对人类渺小的呈现方式,比如《三体》中的水滴,《球状闪电》中的苏联研究所。量子纠缠下的牵绊会让我想到《星际穿越》,第一次看觉得矫情,越长大看得越热泪盈眶这样。p.s. 感觉大刘作品的影视化真的道阻且长。他笔下的人物都太难演绎了。所以从某种程度上,用我的世界的方头人反而规避了这种风险。
5.《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钱穆著
“近代的中国人往往蔑视自己以往的政治传统,又说中国没有成套的政治理论,没有大的政治思想家……只因中国读书人多半做了官,他们对政治上的理论和思想,早可在实际政治中表现了。用不着凭空著书,脱离现实,来完成他书本上的一套空理论。于是中国人的政治理论,早和现实政治融化合一了。”高中时单纯拿它来学历史,现在读起来除了对那些知识有种熟悉的陌生感之外,还发现了钱老许多的witty remarks,很是有趣。他的一些观点会让你对常见的史实亦觉耳目一新,感到“居然还可以从这种角度看问题”。如果我有如此优秀的发散思维,可能就会对学术事业更感兴趣了吧。让我想起某博导的话:“不能去论证常识和史实,而是需要在史实之间建立有机联系,突出自己的观点”。而且相比于其他历史学书籍,这本书的语言不会那么dry。虽然书本的信息密度大,但读着也很顺畅。
6.《一朵桔梗花》 连城三纪彦著 钟肇政译
“云被自己所遮住的月的逆光染成了不同的浓淡,仿佛散布的墨色纸片,漂浮在空中的气流里。星被风吹刮着,落到地平线附近,再也没法和人家的灯光区别。那淡淡的光屑有如流逝的萤火。就像这萤火的似有若无,他与朱子的两个生命也燃烧不尽,天与地合二为一,在无限宽阔的漆黑世界里悬宕着。”不出意外,连城三纪彦应该会成为我本年度最喜欢的作家。她的文笔太优雅细腻了,当然很大一部分也是翻译的功劳。读完很畅快,内心会被酸胀感填满。如果单纯把它当推理小说看,可能会觉得拖沓无趣,甚至感叹情节的狗血。但书中这种极致的情欲实在太合我胃口了,再加上悬疑因素,仿佛雾里看花一般,将晦涩爱意抽丝剥茧。而且连城三纪彦的文笔很克制,像冰包火一样(原谅我想不出更好的形容),用最冷静的语气讲述最热烈的感情。初读觉得很平实,细看发现绮丽绚烂之处,最后掀开帘子却是无穷的黑暗。
7.《箱庭图书馆》 乙一著 潘璐译
“对大家来说,家不是‘回’的,而是‘去’的。这里才是归宿,这个保龄球场是大家真正的栖身之所。但是,一到早上,大家就必须前往各自家中,扮演普通孩子,与生下自己的大人伪装成亲子关系。但这一切都是假的。上学也只是为了避免大人产生怀疑,伪装成普通孩子的手段。”读起来很轻松的故事,有种成人版《解忧杂货店》的感觉。奇妙的是作者把每个小故事串联到了一起,形成所谓的“箱庭”景观。其中不乏天马行空的幻想与烂泥一般的灰暗现实,很日本。最后一篇故事的设定蛮惊喜的,很有治愈感。但对我而言这本书的斧凿痕迹还是太重了,有时候会觉得生硬,比如儿童王国的故事。总的来说还是一本可以在闲暇时抽出一两个小时读读的书。
8.《梦之浮桥》 谷崎润一郎著 林青华译
“人随着年岁增长,渐渐产生一种断念——欣赏按自然法则消亡的心境。希望获得安静、均衡的生活。所以,与其欣赏热闹的景色,毋宁接触寂寞的风物更感慰藉。不是贪图现实的寻欢作乐,而是埋首于往日寻欢作乐的回忆,恐怕更相宜吧。也就是说,怀恋昔日的心思,于年轻人而言,只是与现在没有任何联系的空想而已,但对老人来说,除此之外再无在现实中生存下去的道路。”一共有两个故事《刈芦》和《梦浮桥》,讲的都是世俗标准中的畸恋。个人更喜欢第一个故事,觉得无论是从描写还是叙述方式来说,都远远好过第二个。当然,部分原因是我对恋母情节实在接受无能。第一次读谷崎润一郎的作品,不得不说他把这种粘腻的情欲写得很美。还是那种东亚人朦胧情感下的疯狂,如同华丽长袍下的虱子。读这种故事就不能仔细思考,只停留在绚烂的第一印象就好。但贯穿全书的男性凝视还是会让我感到不适,很难完全浸入其中感受美。
9.《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罗伯特·戴博德著 陈赢译
“父母也是人,会不可避免地把他们的观念和行为传递给后代,正如他们一定会把自己的基因传给下一代一样。所以孩子们要学会的是,如何应对和防御因此而产生的后果。”很喜欢这本书!记得之前在交大去听过心理学的专业课。一些概念抽象得难以理解,听了两三次每次都很想睡觉。而这本书就像是启蒙版的心理学读物,十分平易近人。你总会在书中的某一章节找到自己的影子,然后在苍鹭浅显的比喻中逐渐理解。尤其是最后的部分,“输的人是赢家”,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当然,人在大部分时候都是懂得大道理,但无法实践。但这个故事却会让你意识到问题的根源,改变则是一个漫长的自我调节过程。这本书会带来希望,也没那么鸡汤。不太适合一口气读完,大部分时间是边读边反思。总的来说,这是一本“有用”的书。
10.《质数的孤独》 保罗·乔尔达诺著 文铮译
“他能洞悉爱丽丝那深深的痛苦,但只作为旁观者,处在边缘。世上多余的事情,不管以什么形式出现,都与他毫无干系,当这些事与他内心的平衡以及他理性的判断发生抵触时,他宁愿视而不见,轻而易举地装作它们并不存在。如果一个障碍出现在他面前,阻挡了他的道路,他会绕过障碍继续前行,一丝一毫也不会改变自己前行的步伐,而且会很快忘掉这个障碍。他几乎从来没有犹豫过。”又是一本描述孤独的书,设定很吸引人,情节有些dramatic。很喜欢作者的比喻(部分是译者的功劳),有焕然一新的视角。某些细腻的描写很合我胃口,比如思念:“这思念在空气中无力地颤动着,宛如小提琴上一根微微松动的琴弦,它发出的一个不和谐音淹没在整个乐队之中。”蛮精巧的。因为书中的人物设定都稍显极端,很神经质,所以很难产生代入感和共鸣。全书始终笼罩在孤独的窒息感之下,读完没什么特别的感受。
11.《人性的因素》 格雷厄姆·格林著 韦清琦译
“卡瑟尔,我真的很高兴我们可以共事,而且你也不是我们在BOSS时以为的那种人——企图改变人类本性的理想主义者。”奔着“被马尔克斯誉为完美的小说,也是格林探讨人性的终极之作”这样的噱头来读的。可能是翻译的原因,觉着这本书读起来极度乏味,也许以后该找原文来看。在想是不是往往是遣词造句不复杂的外国文学,反而更难翻译呢。故事很简单,开始被这种特工题材所蒙蔽,总以为后边会有反转。在我看来这大概只是一部合格的小说,所有的方面都没有出错。一切都很平淡,也没有让我尤为惊艳的地方,乏善可陈,倒是很适合拍成电影。看完回想起来,可能会惊叹于书中所反映的主题之宏大。但阅读过程实在是有些难受的。

Ta的路标

  • 专辑小子
  • 受欢迎
  • 赞不绝口
  • 专辑初体验

下载路口APP

手机扫描二维码
把路口装进口袋

首页精选栏目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434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111 ICP备案号:浙ICP备2022033973号-2

证照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