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贴地址: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235034540/
因为是豆瓣地址,所以很多人点开会疯狂跳转别的APP,直接从下面阅读正文就可以了
豆瓣小组的名字是:『内在力量』研究中心
大家也可以直接找到这个豆瓣小组然后在里面搜到这篇
其实我发现认真的回复别人的文章其实也是一种输出,在思考如何组织语言让自己表达的更清晰的时候思路得到了锻炼。
这篇文章我准备打印下来,逐字逐句的在纸面上慢慢看,否则过一会我就会通过关联链接跑到豆瓣别的小组冲浪去了。
因为我本人就是刷豆瓣小组严重成瘾患者,基本上我自己宣布要戒豆瓣戒八组都好几年了。退组,删APP也不知道搞了多少次,每次都是失败告终。很多对豆瓣感兴趣的人甚至无法理解我怎么每天那么忙了还要硬挤出好多时间来看帖子(我统计过自己一天能看上百个)。既然戒不掉,那就尽量远离那个上瘾环境吧。
给原文楼主发了豆油,希望她的这个文章能让更多人看到。
发现原楼主应该已经能比较好的戒刷手机了,因为我豆油发出去隔了一天多她才回的,等待期间我光是那个豆油页面都忍不住刷了不下十次[哭笑]
================
我是原文的分割线
================
暴食症消耗的是身体,而信息量暴食消耗的是生命
来自: #雀 2021-07-15 01:02:09
你们有没有体验过这种感觉?
每当空闲的时候就会不停的刷豆瓣,刷微博,刷知乎,刷淘宝,只要手一停就会焦虑不安,觉得时间被浪费了。
四处寻找有价值的信息,刷不到就一直刷,好不容易刷到一篇干货,既不记笔记也不做行动,甚至还没念完就觉得有所收获了,然后继续寻找下一个。
看什么不重要,只要感觉有用就行。你在看的东西和你的生活完全不着边际,例如未婚的看婆媳关系,未孕的看如何带娃,钱还没挣着呢看如何装修房子,女朋友都没有看情人节送什么。
业余时间被碎片化信息切割,却难以对自己的一天做出总结。学到了各种有用的信息,却无法应用在生活中。大脑被输入的干货很多,却少有向外界输出的经验。
以上都是我的真实写照,作为一名阿宅,刷手机是我最大的乐趣。看到露营攻略、健身笔记、恋爱指南我也曾心动过,但最终我却选择了葛优躺,继续刷了一整天手机。
我用信息量暴食症来形容一个人对信息的欲望,因为这两类人真的很相似:
对暴食症患者来说,如果将他们前一天吃过的东西全部堆在眼前,只要是还心存理智的人就会对此感到恐慌。他们没有一次就将肉眼可见的超大量食物堆在面前,也不会一次性就购买了远超自己承受能力的食物。他们每次拿取食物的时候都告诉自己:“我只吃一点”,可他们不一会就又去拿了。他们不停的拿取一点食物再做个简单的心理暗示,然后便心安理得的吃了下去。他们对手边看得着的食物量也有所控制,却不计较自己一整天的摄入总量。
对暴食症患者来说,他们从来不在意自己摄入的是什么,健康的粗粮蛋白多多益善,冰淇淋薯片当然更好,不好吃的东西不能浪费,哪怕只是嗑瓜子,一不小心就吃见底了。
对暴食症患者来说,他们一整天都捧着零食吃吃吃,但在真正该吃正餐的时间,却无法给自己做出一顿营养均衡,配比科学的食物。不是用垃圾食品草草了事,就是用更加刺激辛辣油腻的“大餐”胡吃海塞。他们的饮食习惯已经告别了身体真正的需求,转而通过各种各样调味严重的食物去寻找刺激,感受多巴胺分泌的快乐。甚至更极端者会通过催吐拒绝消化食物。
一名信息量暴食症患者一样会拥有以上特征:
1.不想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一整本书或一整部电影上,却常常忍不住再刷会手机,等意识到的时候假期已经结束了。
2.不了解自己真正的精神需求,想做的事也可以搁置一会。习惯了先去把热点热搜翻完,什么刺激看什么,一不小心又吃瓜了一整天。
3.刷一整天手机脑袋已经很累了,哪有力气再回想看到的干货呢,更别说应用了。明明也看到了有用的信息,自己的生活却没什么起色。
谢谢你念到这里,如果你能看到这,这代表你多多少少有些同感,我自己也是深受其害,但经过半年时间的心理咨询,和我自己对生活的调整和努力。我已经算是摆脱了信息量暴食行为(还在努力中)
我自己总结了一些经验,对我个人来说十分有用,希望能帮助到你:
1、坚持写日记,记录自己的精神状态。
精神状态和身体状态一样,不会一直保持在稳定的一条线上,每个人都有自己内在的节奏。如果你能清楚的认识自己的精神状态和需求,就不会由着情绪去选择信息。情绪是很消极的,它会由着你抑郁的时候看更多抑郁焦虑的帖子,在你心情不错时想要更多快乐。这样爽是爽了,可你只是当下的情绪被满足了,精神却依旧空虚,丝毫不理解自己真正需要什么,也什么都没得到。
2、用信息量输出代替信息量摄入
对信息量暴食症来说,养成输出信息的习惯至关重要,哪怕你只是每天写一篇五十字的日记,那也是重要的把收获的信息真正转化为属于自己知识的关键。心得体验,观后感,读后感,看完健身视频就地来一组,看完美妆教程马上化一个,那些你觉得有用的信息就不再限于一个点子,而是成为你自己的东西了。对于我来说,每当我有所感悟的时候我就会来组里发一篇帖子,理清了自己灵光一现的逻辑,写完也觉得深有所得,今天不需要再去追求更多信息了。
3、用有营养的正餐代替零食
大家都有上过数学课的经验,短短的四十五分钟,脑袋已经嗡嗡响,再也转不动了。烧脑电影也一样,一个半小时的内容,足以让你接下来三四天都不想再动脑子。人的大脑就是这样,它每天仅仅只能转那么会。而我们能够连着刷手机一天一夜都不休息,不过是看了忘,忘了看,你以为你用信息量把大脑喂饱喂强壮了,其实它仅仅只是读给你听,压根没过脑子。与其追求那些没完没了的毫无营养的零食(碎片化信息),不如每天习惯真正读些有用的信息(书籍,电影,考证)。
4、锻炼大脑能力
有些人觉得,我已经每天看那么多字了,还锻炼脑力不是会更严重么?其实不是的,你仅仅是看,却没怎么经过大脑处理再利用。大脑和肌肉一样,不去用它则会越来越退化。我还记得中学时候逼急了课间就能把整篇文言文背下来,现在却连一个简短的发言都要在手背打草稿。人是天然有惰性的,越不动则越不想动,这也是我们天生喜欢追求碎片化信息的原因。但改变这点也很容易,那就是真正调动你大脑的能力,使用它,锻炼它。
对我来说只需要一部有意思的电影,我马上就会感到刷手机是那么的无聊,同时我会有很强烈的倾诉欲望,它迫使我关掉微博去找朋友谈谈,甚至认认真真写一篇影评。这时候一个完整的信息量输入+独立思考+信息量输出的行为就完成了。那么这一天,我既锻炼了思考的能力,也不会再去追求更多信息了。
5、让冲动落地现实,变成真正的行动
每个人刷手机都一定会有些生理上的冲动,例如一篇关于爱情的文章会让你向往那种美好,一段关于钓鱼的视频会让你也想试试,一篇升职加薪迎娶白富美的逆袭小故事就更容易让人冲动了。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偏好,当你感到特别想做点什么的冲动时,这时候你真的不该再看更多东西追求更多冲动,而是顺应你身体的感觉,做点什么,将冲动落地,发展成属于你自己的生活。例如每当你刷到喜欢的美妆视频就动手去练练,你就真的能学会化妆了(我自己哈哈)
6.给大脑提供欺骗餐
很多时候,你不停刷手机其实也没什么追求,就是不看闲得慌,身体习惯了快速大量的信息输入,不看点什么听点什么就烦躁。这时候你可以选择用看过的东西欺骗大脑的感觉,例如用一部喜欢却已经看过的电视剧代替没看过的,一部你喜欢的电视剧,再看一遍一样精彩,但已经看过它的你就不用再全身心专注的投入在其中,生怕错过哪段剧情。一部你喜欢的小说也是同理,开着有声小说的功能,不要无时无刻端着手机,这样就能闲下手来做点其他事情,不知不觉间,一个手作完成了,一场家务做完了,今天的运动量竟然达成了。回过头再来感受,大脑竟然依旧很轻松也很满足,既不烦躁也不会因为输入太多信息量感到很累了。
7.记录自己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
我自己依旧在信息量成瘾的状态,每天都需要有意识的克制自己玩手机的频率,有时候回过神来才发现又刷了很久手机就会感到很挫败,这时候再回头看看记录内容,明白自己总体依旧在进步中,对我个人来说就是一种很大的鼓舞。如果偶尔又陷入狂刷手机的状态,记录下来也可以马上去找原因,做调整。而且如果不去记录,就不知道自己进步了多少,也许你已经走出去很远,却因为一天的松懈感到挫败甚至自暴自弃,这样就太遗憾了。所以记录下来也是很重要的。
以上就是我戒手机的经验了!希望能帮到大家!我们一起努力将生活过得更有意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