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梅盛每称香雪海,茶尖争说碧螺春。

先给大家介绍一下碧螺春的历史[馋嘴]:民间一度称其为吓煞人香,清代康熙年间,康熙皇帝视察江南时,品尝了这种汤色碧绿、卷曲如螺的名茶,倍加赞赏,但觉得“吓煞人香”其名不雅,于是题名“碧螺春”,之后碧螺春的美名广为流传,于是好多人以为碧螺春是康熙后开始出名的,但是实际上碧螺春1000多年前就已经出名啦!
据记载,碧螺春茶早在隋唐时期即负盛名,迄今已有千余年历史了。洞庭东、西山,还曾是茶圣陆羽多次考察过的地方,诗僧皎然有一次拜访陆羽时,适逢其去东西山而不遇,留下了《访陆处士羽》诗一首:“太湖东西路,吴主古山前。所思不可见,归鸿自翩翩。何山尝春茗?何处弄春泉?莫是沧浪子,悠悠一钓船。”诗中的春茗即指的是现在的碧螺春。
明王鏊《姑苏志》云:“茶。出吴县西山,谷雨前采焙极细者贩于市,争先腾价,以雨前为贵也”。洞庭东、西山也是唐代诗人皮日休(834-883年)和陆龟蒙(约881年)(人称皮陆)经常唱和的地方。皮日休在《崦里》(崦里,地名,在西洞庭山。)一诗中写道:“几家傍潭洞,孤戍当林岭;罢钓时煮菱,停(巢)或焙茗。”陆龟蒙在游洞庭山时所作《茶坞》诗(《奉和袭美茶具十咏》之一。袭美,皮日休字。)赞道:“茗地曲隈回,野行多缭绕。向阳就中密,背涧差还少。遥盘云鬓慢,乱簇香篝小。何处好幽期,满岩春露晓。” 宋代诗人苏舜钦(字子美)到西山水月坞,水月庵僧曾将焙制的小青茶供其饮用,苏饮茶后写过《三访上庵》诗,赞此好茶。而自清代起迄今,洞庭碧螺春茶蜚声中外,文人墨客,茶叶专家留下许多篇章。就不多做介绍啦。
需要强调的是,苏州东西山自古以来只有这一种茶哦,无论她的名称怎么变化。
碧螺春是带着特殊的花果香的,回味甘甜,完全不苦不涩,越好的茶越润口,而且我们这边其实还有碧螺红茶,这个只有深入了解西山的人才知道,碧螺红茶是比碧螺春更好喝的茶,是发酵茶,十分适合女孩子喝哦。可惜无人宣传,只在本地茶友间口口相传罢了。
而且如今市面上的碧螺春基本百分之九十五都是假的了,就算是在苏州的茶庄买到了真假参半的已经算是遇到良心商家了[睡觉]。我爸妈已经是最后一代种碧螺春的人中最年轻的,但是他们今年也50多岁了,去年很明显的感觉他们茶叶季身体吃不消了。而我这辈的都去苏州市里工作,从没学过制作碧螺春,连采摘都不擅长。我们不学其实不仅仅是因为吃不了这个苦,更是因为利润太少了,我家特级碧螺春卖1000一斤听着好听,成本有多少!!先不说养护一年的人力物力,也不说采摘,挑拣的人工了,光说炒制吧,一斤碧螺春要采摘4斤小芽才可以制成,要炒制三锅,一锅半个多小时,是赤着手在烧着的锅里炒制的!!不是用铲子[哭笑],我的手下锅一下就烫伤了。如果请人炒制,都没啥利润了,还不如直接去市里工作。
而且现在当地现在好多人放弃种茶开始买贵州,四川的碧螺春来假冒本地的,4-500进货2000多卖出,一言难尽,不过我已经过了会义愤填膺的年纪,我能做的就是保证从我手中卖出的都是自己家种的,给碧螺春一个善始善终。
去年碧螺春成为了江苏省唯一一个获得了国家级双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手艺。分别是其独特的果茶间植技术和古法炒制工艺。但是我想十年后,碧螺春应该会成为真的遗产吧。毕竟zf不管,无人宣传,也无人继承。可惜茶农力量太小做不了什么。而等我结婚生子,我家也要和其他人家一样陆续放弃茶园,放弃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碧螺春。
不知不觉写了好多,而且写的很乱。其实不仅仅是为了卖自己家的茶叶,碧螺春在我的人生中占据了太大的份量。我是伴着茶香长大的,我家可以说是东西山茶叶最多的几户人家了。我找不到她的出路,我想让更多人了解她的现状。我期盼着zf出面,帮忙宣传,建立市场。但我知道这只是徒劳,碧螺春在十大名茶中的排名也在下降,我甚至怀疑评委喝的是不是真茶。现在的名茶还有多少是像碧螺春一样是纯手工的?又有多少人喝到不参假的碧螺春?
最后想说一句,如果你以前喝过碧螺春觉得不好喝,请不要给她下不好喝的定义。只有亲自来到本地,亲眼且一步不离的看着她采摘,炒制完成了,品尝过后的人才可以评价,不然她太委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