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摘录的部分原文,来源于豆瓣读书,感兴趣的朋友也可以去看看这本书。
1、如果一味地关注过去的原因,企图仅仅靠原因去解释事物,那就会陷入“决定论”。
2、心理创伤并不存在,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3、如果以获得表扬为目的,那最终就会选择迎合他人价值观的生活方式。
4、我对自己身高的感觉终究还是在与他人的比较——也就是人际关系——中产生的一种主观上的“自卑感”。如果没有可以比较的他人存在,我也就不会认为自己太矮。你现在也有各种“自卑感”并深受其苦吧?但是,那并不是客观上的“劣等性”,而是主观上的“自卑感”。即使像身高这样的问题也可以进行主观性的还原。
5、不愿意为了改变自我而牺牲目前所享受的乐趣——比如玩乐或休闲时间。也就是拿不出改变生活方式的“勇气”,即使有些不满或者不自由,也还是更愿意维持现状。
6、如果真正地拥有自信,就不会自大。正因为有强烈的自卑感才会骄傲自大,那其实是想要故意炫耀自己很优秀。担心如果不那么做的话,就会得不到周围的认可。这完全是一种优越情结。
7、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的自己”的比较。
8、如果意识到竞争或胜负,那么势必就会产生自卑感。因为常常拿自己和别人相比就会产生“优于这个、输于那个”之类的想法,而自卑情结或优越情结就会随之而生。
9、如果能够体会到“人人都是我的伙伴”,那么对世界的看法也会截然不同。不再把世界当成危险的所在,也不再活在不必要的猜忌之中,你眼中的世界就会成为一个安全舒适的地方。人际关系的烦恼也会大大减少。
10、我是正确的,也就是说对方是错误的。一旦这样想,辩论的焦点便会从“主张的正确性”变成了“人际关系的方式”。也就是说,“我是正确的”这种坚信意味着坚持“对方是错误的”,最终就会演变成“所以我必须获胜”之类的胜负之争。
11、人就是这么任性而自私的生物,一旦产生这种想法,无论怎样都能发现对方的缺点。即使对方是圣人君子一样的人物,也能够轻而易举地找到对方值得讨厌的理由。正因为如此,世界才随时可能变成危险的所在,人们也就有可能把所有他人都看成“敌人”。阿德勒把这种企图设立种种借口来回避人生课题的情况叫作“人生谎言”。对于自己目前所处的状态,把责任转嫁给别人,通过归咎于他人或者环境来回避人生课题
12、人生课题:工作课题、交友课题、爱的课题。
我们没必要去满足别人的期待。 基本上,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 辨别究竟是谁的课题只需要考虑一下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
13、能够改变自己的只有自己。
分离课题是人际关系的出发点。
共同体感觉是幸福的人际关系的最重要的指标。共同体感觉,可以以“我和你”为起点。
把对自己的执著变成对他人的关心。
你是共同体的一部分,而不是中心。
共同体范围“无限大”。
倾听更大共同体的声音。
不可以批评也不可以表扬。表扬这种行为含有“有能力者对没能力者所做的评价”这方面的特点。
14、正因为把人际看成纵向关系、把对方看得比自己低,所以才会去干涉。
横向关系的援助称为“鼓励”。最重要的是不“评价”他人。
人在听到感谢之词,就会知道自己能够对别人有所贡献。
人只有在可以体会到“我对共同体有用”的时候才能够感觉到自己的价值。
15、请不要用“行为”标准而是用“存在”标准去看待他人。
重要的是意识上的平等以及坚持自己应有的主张。
建立共同体感觉需要从一下三点做起: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
在相信他人的时候不附加任何条件。
16、我们应该思考的不是他人为我做了什么。而是我能为他人做什么,并积极地加以实践。
只要能够产生“我对他人有用”的主观感觉即“贡献感”也可以。
引起他人的关注、脱离“普通”状态、成为“特别的存在”。
陷入问题行为的人可以在不付出健全努力的情况下也获得他人的关注,称之为“廉价的优越性追求”。
17、毫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害怕被别人讨厌、不追求被他人认可,如果不付出以上这些代价,那就无法贯彻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是不能获得自由。 即使有人不喜欢你,那也并不是你的课题。并且,“应该喜欢我”或者“我已经这么努力了还不喜欢我也太奇怪了”之类的想法也是一种干涉对方课题的回报式的思维。 不畏惧被人讨厌而是勇往直前,不随波逐流而是激流勇进,这才是对人而言的自由。
18、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决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时此刻”的你自己。
19、之所以只看到缺点是因为你下定了“不要喜欢自己”的决心。为了达到不要喜欢自己的目的,所以你才只看缺点而不看优点。 为什么只盯着缺点就是不肯去喜欢自己呢? 那是因为你太害怕被他人讨厌、害怕在人际关系中受伤。 只要变成一个只看自己的缺点、极其厌恶自我、尽量不涉入人际关系的人就可以了。如此一来,只要躲在自己的壳里就可以不与任何人发生关联,而且万一遭到别人的拒绝,还可以以此为理由来安慰自己。心里就会想:因为我有这样的缺点才会遭人拒绝,只要我没有这个缺点也会很讨人喜欢。
20、很多人认为人际关系之卡由他人掌握着。正因为如此才非常在意“那个人怎么看我”,选择满足他人希望的生活方式。但是,如果能够理解课题分离就会发现,其实一切的卡都掌握在自己手中。这会是全新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