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有点丧。事实上,“有点”这个词可能过于保守了,换成“非常”也不算夸张。
这种状态是从2018年的秋招之后开始的。做为一个冷门工科专业研究生,没有社团和实习经历,没有论文,个人能力也不突出,或许还有其它我不知道的原因,总之,整个秋招里,我没有收到一个offer。2018年12月,我参加了一个很想去的企业的招聘,17个人里招10个人,通过率似乎很高的样子,但我被刷了,这是秋招里最令我崩溃的一次。连本硕985的学历都不能让我找到一份工作,我是不是真的太差劲了?春招的时候我还能找到工作吗?那段日子里,我经常这么想。
除了找工作以外,毕业的压力也让我喘不过气来。在导师的高压统治和自己的拖延下,再加上一些坏运气,我的进度严重地落后于同届的其他同学。直到2018年年底,我仍然连一篇小论文都没有(我们导师要求硕士有两篇小论文才能毕业),毕业论文的实验也还没有做完。可能会被延期的念头如影随形地笼罩着已经足够焦虑的我。
就这样,背负着找工作和毕业的双重压力,怀揣着满心的恐慌和焦虑,我迎来了2019年。
1月不是一个好的开局,压力太大,以至于我开始自暴自弃:既然毕不了业,找不到工作,那我现在做实验的意义在哪?投简历面试不也是在浪费时间?因此,1月份的时间和精力几乎都用在了自我怀疑上,实验没有进展,也不想找工作,我甚至没有投出任何简历。
有时候人真的很容易陷入一些负面情绪中。用正常的理性思维来看,那时我当然应该加班加点,努力地赶实验进度,坚持不懈地找工作,这样才有希望突破困境。但伴随着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而来的是他人和自己对自我的否定,而这些实在难以面对。于是,我选择了不尝试以逃避失败,逃避那些痛苦,塞利格曼提出的习得性无助在我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之后就是寒假,半个月的寒假没有太多可说的,虽然计划在家写毕业论文,但一如往常,一字未动。唯一值得一道的是,我和高中时的好友聚了聚。
其实早在很久以前,我就已经很抗拒社交。糟糕的处境让我很难以正常的心态去倾听别人的喜悦或者烦恼,我也不愿意苦大仇深地向其他人抱怨我那一塌糊涂的研究生生涯。秋招开始之后,对于别人询问找工作情况的恐惧又让我多了一条拒绝与人联系的理由。渐渐地,我开始在社交app里隐身,不更新动态,如无必要不回消息,聚会的邀请也假装没看到或者找理由拒绝。那样的状态,无非也是一些非理性的想法和情绪在作祟。那些想法概括起来大概就是,没有找到工作就不够优秀,不够优秀就没脸见人之类的。我真的是一个包袱很重的人,除了别人给的包袱以外,自己还额外给自己加了很多负担。很想变得不那么在意别人的眼光和评价,但这真的好难啊。
幸运的是,面对那次聚会邀请,我的理性占了上风,我去见了朋友,然后获得了安慰,也得到了现在看来是改变了我之后的生活的建议:考公务员。其实,就算没有那个建议,我也很喜欢那次相聚,像是蜷缩的身体突然有了舒展的空间,压抑的生活突然有了轻松的感觉。从社交活动中获得一些反馈对于人这种社会性动物来说真的很重要,哪怕是像我这样一个内向的人。
之前从来没有过考公的念头,主要原因是觉得公务员不会是我喜欢的类型的工作。但那时焦虑的我已经有点慌不择路,只要有工作,退而求其次又有何不可呢?这个想法当然很天真,说得好像考公务员如同囊中取物一样。但正是有了这个天真的想法,我开始去了解公务员,了解体制内的其他职业,然后发现,以我的性格和对生活的追求,体制内的专业技术岗位其实是一个很适合我的工作。于是我决定把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都列入计划当中。
只要我考上19年的省考,工作问题就解决了,那我现在做到按时毕业就好了。这个想法鼓舞了我,也解放了我。我终于摆脱了毕业和工作两头都焦头烂额的状态,可以暂时地把注意力专注于做实验和写论文上。
寒假结束回到学校已是2月中旬。要想顺利毕业,拖延症是我需要克服的困难之一。如同过去一样,我尝试着列了一个详细的进度计划表。不同的是,这一次执行计划的时候,我尽量地避免了那些自我怀疑和否定的想法,努力地只专注于当前要完成的事情,而不去想自己什么时候能做完实验写完论文,不去想这个实验会不会成功,不去想论文写得怎么样,不去想导师会不会让我毕业,也不去想自己究竟有多糟糕。这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一不注意,消极的想法就会趁虚而入,所以,我并没有实现最初的目标,在3月中旬做完实验并写完论文。但我并不是每次都会输给那些讨厌的念头,有的时候我也可以成功地赶走它们,而这个时候我就可以趁机将进度往前推进一点。就这样,4月初,比原定的计划晚了半个月之后,我做完了实验,写完了我的大论文。无论是对于毕业,还是对于拖延症的处理,这都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如何面对我的导师是另一件我需要学习的事情。导师的为人不想多做评价,不过,在我读研的3年里课题组有两个人退学,组里的水深火热可见一斑。总之,这是我焦虑的很大来源之一,我甚至觉得主动去找导师比克服我的拖延还困难。 事实上,即便是现在,即便已经是“过来人”了,如果让我重来一次,我也依然会很害怕。唯一可能算得上经验的大概只有那些自我暗示。 “一定不要去在乎他说的话,你和他是平等的,他对你的否定丝毫不影响你的价值。”这是见完他之后我经常会在心里默念的。“只要尝试过一次,哪怕没有想要的结果,也比没有尝试之前要好。”类似这样的想法帮助我找到了主动联系导师的勇气。
以前总觉得自我暗示很傻,后来才意识到在过去的二十几年里,我一直在给自己很多暗示,只不过每次都是负面看法,那个挑剔的我手里好像拿着一个放大镜,从我的言行举止中挑出每一个错误,告诉我哪里哪里不够好,我有多么多么的差劲。那个放大镜在我心里根深蒂固,不知不觉地就掌控了我的思维和行动。虽然一时半会赶不走她,不过可以多尝试几次,或者就如之前所说,用正面的自我暗示取代她。也许有一天,我会学会不受那个“放大镜”的影响。
回到毕业的问题,虽然自我暗示可能有点帮助,但最重要的还是对于顺利毕业的渴望,让我克服了那些障碍,可以在受挫之后一次又一次地去和导师沟通。虽然进度落后了点,过程曲折了些,我最终还是在4月把毕业论文送出去盲审了,小论文也投到了一个有录用希望的期刊。
根据我寒假的计划,我要在3月中旬写完毕业论文,然后花1个月左右的时间准备4月下旬的省考。然而,现实总是不如计划顺利,不仅仅是我的毕业论文推迟了半个月才写完,省考计划也未能如我所愿。3月份省考公告出来之后,因为专业冷门和不是党员等诸多条件的限制,我发现我只能报考乡镇的三不限岗位。这并不是我想要的工作,再加上毕业论文还没有写完,考虑了几天之后,我决定放弃省考,准备其他事业单位的考试。然后我参加了我的第一个事业单位招聘。这家单位不需要笔试,只有面试。因为是第一次结构化面试,实在太过紧张,我不仅说话时声音颤抖得不行,还没有注意时间,最后连题目都没有答完。不出意料,分数很低,没有考上。因为专业限制,我可以报的事业单位也不多,加上之前没有经验,有两次招聘我还错过了报名或打印准考证的时间,所以,在这次招聘之后过了很久,我都没有去考试的机会。
时间一晃到了5月,论文送审和小论文投稿都还没有结果,也迟迟没有合适的事业单位岗位可以报名,我终于没有办法逃避找工作这件事情了。我必须要做好在毕业之前考不上体制内的准备,也必须决定好毕业之后要去哪里。距离毕业的时间越来越近,恐慌逐渐取代了对于毕业的期待,留给我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我重新开始投简历跑宣讲会面试,这次把要求降低了许多,投了很多公司和单位,但只收到了两家公司的面试邀请。几轮面试之后,我终于收到了其中一家公司的offer。但犹豫了一个星期之后,我放弃了这个offer,重新回到了不知明天会怎样的状态。
到现在我也不太相信这是没有丝毫冒险精神的我可以做出的决定,尤其是在那个工作虽然不太令人满意,但也不是那么一无是处,而我已经深刻体会到找不到工作带来的痛苦的情况下。过去每一次做选择,我都会选择表面上结果更可控的那个,虽然那些选择并不一定尽如人意,但我从未有过主动把自己扔到一无所知的境地里的勇气。这算得上一次前所未有的突破,也许以后我依然会做偏保守的选择,但至少我将会知道我的选择背后所隐藏的非理性情绪,这一次经历也将滋养我下一次可能的冒险。
其实拒offer的时候心里还是抱有一丝在毕业之前找到工作的希望的。但不幸的是,在这之后直到毕业,我再也没有收到过offer。毕业前除了找工作以外,还参加了4次事业单位的笔试,其中两个是千人坑的三不限岗位,没有进面,另外一个岗位的笔试考的从业人员才会知道的专业知识,看到试卷的那一刻我就知道我和这个岗位没有缘分了。还有一次招聘是我距离上岸最近的一次,那是家乡隔壁市的一个人才引进的街道办事处的岗位,限学历,但不限专业,于我来说很有优势。很幸运的,我笔试考了第一,比第二名多了3分。面试是半结构化面试,这是我的第二次事业单位面试,我终于学会在十来个人面前说话不抖,也学会了控制时间,比起3月份来说,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凭心而论,心里很紧张,发挥也并不出色,最终不算特别意外的,被第二名逆袭了。这次考试除了意识到自己在面试上的一些问题外,我也深刻地意识到了考编时选择报考岗位的重要性:如果当时我选择了另一个岗位就能很顺利地考上。但是,这世界上并没有未卜先知。
改论文,答辩,拍毕业照,聚餐,时间呼啸而过。毕业论文的盲审和答辩过程都还算顺利,小修小改就过去了。导师要求的两篇小论文也差不多搞定了,第一篇小论文小修之后顺利接收,第二篇小论文也收到了大修的通知。我三年的硕士研究生生涯终于要结束了。7月2日,星期一,天气晴,我拿到了我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没有太多的兴奋,有的只是筋疲力尽之后的解脱和还没有做好准备就被抛入荒野的茫然。我要做什么?我该去哪?
因为已经计划好之后定居家乡省会,所以原计划先在家乡省会找一份工作,然后再考编。但那个三线城市可投岗位太少,之前投过的几份简历都杳无音信。犹豫了几天,我决定暂时留在念书的一线城市,之后再考回去。
毕业之后找工作几乎只能走社招通道,而愿意招没有工作经验的毕业生的公司大都是不知名小公司或者是销售岗位。虽然对那些公司和岗位不是特别满意,但我还是投了简历去面试,并收到了一家小公司的offer。虽然待遇不高,没什么前景,但不需要加班,而且工作压力不大,我决定去这家公司。也就是在这时,我与男朋友之间开始有了越来越多的分歧。
可能是因为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也可能是因为阅历太少,选择困难是一件经常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情。有了男朋友之后,很高兴能有人给我建议,甚至是帮我做决定。就这样,我逐渐把很多事情的决定权拱手与他,而他也对此乐见其成。经年累月,男朋友逐渐在我生活中扮演了一个教导者的角色,而我,只需要遵循他的意见行事即可,哪怕那是我不需要他的意见,哪怕我不得不压抑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但我以前从未意识到这样有什么不对,也一直觉得我的事情的决定权还在我手上。虽然我已经偶尔会觉得不舒服,但习惯性的想法总是让我在自己身上反思,直到这一次。
男朋友对我决定去那家公司表示了强烈的反对。根据他的意见,我应该要么就等待机会去个更好的公司,要么破釜沉舟,全职考编。去了这家公司就意味着我之后会没有很多精力准备考试,也意味着因为请假不方便,尤其是在我想考回家的情况下,我会错过很多考编机会,也几乎不大可能再去其他更好的公司。男朋友说的并没有太大问题,放在以前,虽然不大情愿,但我也许就会改变主意了。
但或许是因为压力太大让我变得敏感起来,我开始更加在乎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我清晰地意识到,我不喜欢,不仅是因为我丝毫不怀疑我更想在职考编,更因为,男朋友试图用“为我好”的名义来让我按他的喜好行事,而没有顾及我的想法和感受。这样和我父母又有什么区别呢?好像迷雾彻底散去,我突然开始明白了我们之间的部分矛盾和冲突的根源。这么些年来,我半推半就地在这段关系里给自己找了一个比较低的位置,这种被保护的感觉乍一看好像挺舒服的,但随着经历的增加,我开始更加注重我的权利和感受是否得到尊重,我想有一个更加平等的位置,于是与已经习惯在高位的男朋友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摩擦。
我开始和男朋友沟通,不仅是关于我的工作,还关于那些过往被压抑现在又重现天日的想法,关于我想要的包容与支持,关于我做为一个独立的人想从这段关系里得到什么。跟男朋友在一起5年了,但好像直到2019年我才开始正视这段关系。这个过程断断续续持续很长,也不是特别顺畅:我们俩关于亲密关系的想法都不成熟,而思维间的差异也总是能带来很多误解和争执。我不知道这段关系将会向何处发展,但我相信这个碰撞的过程是这段关系健康成长过程中一个重要且必不可少的一环,这一点于我自己同样成立。
不顾男朋友的反对,我还是按照约定在8月入职了那家公司,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经济独立。事实证明,对于我来说这是一个很正确的决定。部门的小伙伴都很nice,氛围很友好,工作不算很忙,刚好在我的能力范围内,在每天的工作中收到的正面反馈极大地缓解了读研时产生的对自我价值的怀疑;可以把工作和生活完全分开,而不需要像读研那样整日整夜地为实验和毕业忧愁,让我连作息都规律了很多;下班之后做饭看综艺很好地缓解了压力,看行测做题带来的是满满的成就感。工作之后,读研带来的抑郁状态几乎消失了,在某些时候,我甚至觉得生活也可以用愉悦一词来形容。
其实自从读研以来,我一直在思考读研这个决定的正确与否。直到工作之后,我才有了比较肯定的答案。像我这样容易自我怀疑,没有坚定信念的人其实并不适合没有很多时间节点,主要依靠自我管理,失败率很高的科研工作,所以读博或者是在一个对科研成果要求比较高的课题组读硕士对我而言都会比较难受。其实我的抗压能力也挺差的,在比较轻松愉悦的环境里我可以更容易地把事情做好,当压力大起来的时候,我就很容易拖延了。更糟糕的是,就像一个千斤顶,我总是会在心里把外界的小压力变大,甚至大到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这也是我不适合学术界的原因之一。与读研相比,我可能还是更适合做一份压力不太大的工作。但我还是很庆幸我读了研究生,只是如果重新回到本科毕业的时候,我应该会选择对学术要求更低且更注重实践的专硕吧。
日常工作带来的喜悦让我感觉轻松了许多,但也没有抹去考编不顺利带来的那部分焦虑。事实证明,之前男朋友说的并不错,在可报的单位并不多的情况下,因为要上班的关系,我不得不放弃部分考试机会,所以从8月到10月底国考报名的整3个月里,我只陆续考了5个单位,而且都没有好消息。国考复习的进度也远远落后于计划,申论学习和行测刷题计划都还没有开始。感受到的压力又逐渐变大了,这体现在了我的粉笔模考成绩上,分数一次比一次低。
但转折来得特别快,11月的一天我突然收到通知,告诉我之前参加的某个单位的面试通过了。那一刹那的心情用欣喜若狂来形容也不算夸张,可能一夜暴富就是这种感觉吧。这是一个从报名开始我就觉得希望不大的单位。在我看来,这个岗位应该竞争非常激烈,而且笔试时要考的岗位专业知识我也不怎么能摸着头脑。但意外地,我进入了面试环节。面试也是半结构化面试,和上一次相比,这一次我终于可以不紧张,流畅地把自己想说的表达出来。但面试之后久久没有结果通知,让我早已对这次招聘不抱幻想,只觉得面试有进步就没有遗憾。但没想到居然迎来了峰回路转。
在这件事情上,好像突然变得很幸运。虽然是考过的岗位中最满意的一个,但不知道为什么竞争好像并不激烈;虽然觉得自己没什么优势,但依然顺利地通过了笔试和面试;招聘出现的时间也很好,太早了我可能会因为没有太多经验而在面试挂掉。总之,又是一件我好像总结不出来什么经验的事情。如果强行总结的话,那可能就是不断尝试吧,这样才有变得幸运的机会。这么来看,失败是成功之母好像也是一句很有道理的话,虽然在失败的时候我并不觉得失败有什么用。
从2018年9月到2019年11月,我的找工作经历终于告一段落,这一年也快要结束。12月初,我提出了离职,过程很顺利。2019年的最后一天,我入职了新单位。目前为止,工作时间还不是很长,很喜欢我的新工作。顺便,1月初查了国考的成绩,151.3,进面,心满意足,这个成绩可以给2019年的努力画上圆满的句号了。
过去这一年并没有得到什么顺利毕业找工作的经验,没办法写个面经或者上岸经验谈什么的。最大的收获应该是那些在磕磕碰碰中学到的一些如何与自己,与这个世界相处的技巧。这也算不得什么,明白道理和做起来是两码事,压力依然是常伴左右的伙伴,焦虑也仍旧一如既往地是这一年的主打歌,它们暂时看着也不像是会消失的样子。不过值得高兴的是,与过去相比,我更加习惯了它们的存在。有了这些经验,日后我也许会更适应,而在那个适应的过程中,我会更加独立而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