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著:徐泓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蛋筒]翻开这本书的第一页起,我就在想,我该用什么方式记录下这篇书评。忧郁的,表达对逝去的他的怀念;感动的,他开创了中国电视记录片的新纪元;欣慰的和遗憾的,太多太多不可摹状。昨天的想法覆盖于前天之上,今天又把昨天推翻,善变的我最终还是选择了最熟悉的八股文,并写下了这篇书评。
[蛋筒]旧——这是我赋予这本书的第一个标签。脏兮兮的封面,泛黄的书页,甚至不够简约的排版,证明这本书年龄够大。翻到购买记录,2013年3月30日,昨天是我拥有它7周年的纪念日。不只外在的旧,内容也一样,这里记录了陈虻从1993年担任《生活空间》制片人后所思所想。机制改革,栏目创新,新闻思想,现在看来好似翻一篇历史,但传递给我们的核心精神依旧闪光,并大有感触。崔永元评价他“思想之虻”,白岩松告诉我们,陈虻虽然离开了,但他的话语不会过时,还有价值。“因为他不那么政治,不那么聪明得见风使舵,他只关心人性、关心内心、关心传播的规律。”大道无术,万法归心——这八个字适用于新闻,更适用于一切。
[蛋筒]难——这是我啃这本书时脑海中不断出现的字眼。20年前上大学时还短暂的梦想新闻,却最终放弃,今天成为一个边缘文字制造者,不知道是不是当年情结萎缩成瘤的见证。当“理性到场”“纪实理念”“话语空间”等一个个熟悉又陌生的词汇携卷着文字和事例扑面而来时,我不得不反复的倒带去碾碎每一个字,以求灌进脑袋。徐泓老师在前言中说“本书按照一本电视新闻实务教材的框架来结构和编辑。”我也虔诚的以学生的姿态来学习,圆20年前的梦。
[蛋筒]悟——这是我合上这本书想得最多的一个字。学习之书和消遣之书最大的不同在于一个是痛苦的结晶,一个享受的源泉,但过程的美好怎敌结果的喜乐,跨越重重获得了心灵的慰藉。也许书中还有很多不理解不明白,但这不失为一本入门书,一只桨,沉但能带我滑向彼岸。冰心说过“生命从80岁开始”,学习的确可以始于任何时候,“既然想起了当初为什么出发,那就别忘了继续赶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