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壹、神社的来源
神社是神道教徒祭祀之处,至于何时起源已无法考据。最初的神社形式是在树木茂盛之地建一小屋,中央种植一株常绿树,信徒们坚信神便居在其中,遂开始进行祭拜。最初这样的建筑被称为“神篱”,后来渐渐发展成了今天的神社,到了现在在室内或庭院中举行祭典,在祭坛上插上常绿树的枝条,也会叫神篱 。
下图大神神社,供奉着大物主大神,是以三轮山为神体所成立的神社,至今仍无本殿,从拜殿仰望参拜神体三轮山,保留古神道的原始形态。

当我们进入神社了,一抬头,看到了鸟居上的神额,恩,原来这里是XX神社;下一次换了一个地方,恩?这里为什么又叫XX神宫了。
神社和神宫有什么区别呢?这是由神社的等级来决定的, 神道教由于神明众多,所以就有了明确的系统划分,不同的神明归于不同系统,使得神社等级也各不相同,神社的等级叫社格。
狭义的“社格”是指早期政府为各神社指定的等级,历史上出现过多种社格制度,主要有:古代的式内社,中世的中央二十二社制和地方一宫制,近代的明治社格制。 二战结束后,随着国家神道的废除, 现在社格制度已经废止。
如今广义的“社格”,泛指神社和神社所供奉神明的地位高低,就像我们理解的,香火旺的庙宇,更为灵验的神明,也就更有地位。至于“神社”、“神宫”这样名称上的区别,没有本质差异,不用过分纠结, 可以简单理解成:神宫——大社——宫——神社——社(其中社是神社的简称,一般不会出现在神社的名字里,作为省略语使用,比如日光的二社一寺等)。
需要说明的是,上面介绍的名字,只能用来简单判断神社地位的高低,而并不是绝对,因为从古至今,社格的规则经过了上古、古代、中世、近代和现代的五次变化,想要准确判断神社的社格,必须综合一宫制、延喜式式内/式外社、二十二社、近代社格制度等多个判定系统, 才能确定。一般来说社格高的神社,会更大更华丽一些,所以如果实在很介意,可以在去之前查一下。
但下图的伊势神宫虽然是神宫也蛮朴素的就对了,可能是因为20年就要拆一次。

神社自7世纪起实行“造替”制度,即每隔几十年就重建一次,比如上面提到的伊势神宫20年进行一次式年迁宫,而出云大社是每60年一次迁宫。
为什么要进行为什么要式年迁宫呢?
这是起源于天武天皇的命令,在持统天皇4年(690年)第一次进行,一直持续到了现代,至今1300多年了,其中战国时期中断了120年。
战国时期中断的原因很简单,就是没钱,当时天皇连自己都快养不起了,哪还顾得上式年迁宫。在安土桃山时代,被称为“迁宫上人”的尼姑庆光院清顺、周养先后游说织田信长与丰臣秀吉向朝廷进献迁宫费,信长与秀吉均应允了,式年迁宫重新复活,江户时代因为幕府的大力支持,式年迁宫就被传承了下去。
但天皇干嘛要没事拆一拆神社呢?一般的说法有5种:
1:为了保存神宫的特色建筑(弥生建筑),木造的弥生式建筑耐用年限短,为保持社殿的尊严、让打造神宫的建筑工匠、木工、制作神饰及神宝的刀工、漆工、织工的技术能世代传承,所以设定了20年的单位,这样每一位大工在有生之年至少有两次机会可以磨练技巧,防止失传。。
2:神道教认为,神明喜欢干净的地方,而建筑使用时间久了就会积结很多污秽,污秽会让神明失去健康,所以人们为了让神明健康,就每隔段时间拆掉重建,这样污秽就没了( 神道教认为死亡是污秽,所以 神社里基本上是没有坟墓的,有坟墓的都是寺庙, 神话里神明也不去黄泉,就是因为嫌脏,伊邪那岐就是从黄泉里出来赶紧去洗了个澡)。
3:为大尝祭、新尝祭、神尝祭的祭祀意义而重建。新尝祭是每年天皇祭祀的典礼,大尝祭是天皇即位后举行的第一次新尝祭。天武天皇即位后举行了大尝祭,被视为是一世一度的重要行事。与其对应,每年举行的神尝祭,也有了20年一回的大神尝祭。
4:代替皇宫行迁宫之事,作为天皇住所与政厅的皇宫,在天武天皇之前,每次天皇换代都要迁次皇宫,但永恒的首都藤原京建成后(虽然没多久又迁了……),皇宫没法再迁了,于是就将此意义托付给了神宫,让神宫来代替皇宫行迁宫之事。
5: 象征人生每20年分一个阶段,重新打造神殿,是基于神道尊崇保有“常若”(青春永驻)的精神。
神宫的式年迁宫被称为“皇家第一重事,神宫无双大造”,是日本最重要与等级最高的祭典。为了准备迁宫,会在内宫及外宫的一旁先准备一块地,就是要要建设新社殿的地点。迁宫仪式要花八年的时间办多项祭典和活动。为了2013的迁宫,2005年5月就举办了“山口祭”,祈求迁宫所使用的木材伐木及搬运顺利。6月办开始砍伐桧木的祭典,2006年4月办祈求营造的取木祭典,5至7月由伊势市民将建造神宫用的木材运至神宫。到迁宫为止,总计要进行33项活动和神礼。
下图是2013年 伊势神宫 的第62回 式年迁宫,左边是新筑的,右边是旧的,这种新旧两存局面只有在迁宫期间可以看见,建好后旧的就会被拆掉。

旧神宫解体后的建材,有的用于神宫内的一些设施、建筑,有的用于全国其他神社的修筑。例如内宫正殿(皇大神宫,祭祀天照大神的祭殿)的栋持柱被用去作了宇治桥神宫侧鸟居;外宫正殿(丰受大神宫,祭祀丰受大神的祭殿)的栋持柱被用去作了神宫参宫街道附近的鸟居。
下图是用内宫栋持柱制成的鸟居

那么迁宫期间神明要住在哪里呢?这是个很特殊的场所,叫权殿,是在本殿修缮之时,神明暂时落脚的场所,比较少见。
神明的单位不是用一个两个计算的,而是用一柱、两柱计算的。至于为什么用这个单位,有一种说法是前文说到的, 神明住在“树篱”之中最大的树上,所以才用“柱”来计算。 还有说法是 源于古代日本立柱请神明降临的习惯。现在在诹访大社的“御柱祭”仍可以看见举办神事时立柱的习俗,此外在伊势神宫的正殿地板下,也安放了在净暗(净暗指经过净化,属于神明的时间及空间。在夜里举行神事时,去除晦气,充满清净之气的黑暗环境)之中采伐的心御柱,可以说是最重要且最神圣的 依代(神明降临所依附的对象)。
但心御柱的实物几乎没人见过,按道理伊势神宫会举行式年迁宫,其中的神官和宫殿工匠应该有人见过,但他们不允许向外人透露信息。
后来2000年出云大社在境内发现了镰仓时代正殿的巨大的柱子“心御柱”。

现在放在宝物殿展览,

感觉是不是有点失望,但是根据出云大社宫司家的图纸,中世纪的正殿高约48米。柱子很高的很厉害的

实际上心御柱是将大地中向上延伸的力量以实物的形式表达出来,象征意义远高于实物,再说一块大木头埋那么多年要怎么好看也很难吼~
贰、日本神社和日本寺庙。
在日本我们常常把神社和寺庙混为一谈,那是因为神道教神社和佛教寺庙的建筑特点在几个世纪以来就一起熔合了。有几种建筑样式显示了亚洲大陆(佛教)影响。今天只有少数几座神社被认为是以一种纯粹日本风格修造的。
这种现象其实是奈良时期的神佛习合(しんぶつしゅうごう)的一种具体表现。
所谓神佛习合(しんぶつしゅうごう)是将日本本土的信仰和佛教折衷,再习合形成一个信仰系统。一般指的是在日本神道和佛教发生(合一)的现象,在广泛的意义上说,佛教在世界各地蔓延时,也指佛教与本土的信仰之间发生的现象。亦称做神佛混淆(しんぶつこんこう)与本地垂迹。
日本佛教是唐代由中国传过去的,属舶来品,在长期发展后,已不断本土化。神道教则是一种自然神教,源于日本本土,与我们“女娲造人”“盘古开天辟地”似的民间传说起源类似,是日本固有的民族宗教信仰,也是在日本历史上比较长的宗教。
打个比方就像我们道教的道观和佛教的寺庙。(其实在中土,寺和庙也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有兴趣下次说或者自己可以查一下)。
会发生这样的现象是6世纪佛教传到日本后,得到统治阶级的大力扶植而迅速成为当时日本社会的主要宗教。神道教因没有系统的教典和完备的组织,一时成为佛教的附庸。比如把天照大神和丰受大神说成是大日如来的化身,这样一来佛教依附神道教的群众基础大肆发展,神道教则从中得到了系统化而成熟发展。
从而神佛混淆,境内外的神社与神宫寺并设,比如有延暦寺和日吉大社、金刚峯寺和丹生神社、东寺和伏见稻荷大社等等,人们把和这个和寺院有关系的神当作镇守寺院的守护神。
但于明治前后发生了一系列关于佛教的事件(展开讲复杂,感兴趣建议自己查),庆应四年三月二十八日,日本明治政府颁布了“神佛分离令”,以禁止天皇所遵从的神令与佛教混合。 该事件造成日本佛教的衰退,神祇官职逐渐上升,并形成神道国教主义。
至此神社和寺庙变成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场所。简单说 寺庙属佛教信仰,是供奉佛祖的地方 ,神社属于神道教,供奉的是神。
日本历史上鼎鼎有名的德川将军家,有两处墓地得到世界各国游客参拜。缔造江户时代的第一代,是德川家康。他作古后, 第三代将军德川家光,给爷爷修建了金碧辉煌的东照宫,著名的世界遗产。东照宫是神宫,祭祀在其中的德川家康是神。在德川家光眼里,爷爷是永生的神。
而德川家光死后则埋葬在轮王寺的,顾名思义,这是寺庙。虽然东照宫和大猷院相隔不远,两处墓地造型完全一致,只是一大一小,然而建筑物风格却绝然不 同。家康的东照宫极尽庄严奢华,而家光的大猷院则朴实无华。在日本人眼里,祖父家康是神,而孙子家光则是人。这是有天囊之别的。
(下面两图,上东照宫,下大猷院)


除了供奉对象的不同,在门口能一眼看出不同的就是神社门口有标志性建筑“鸟居”,寺庙是没有的。

不过寺庙虽然没有鸟居,却有天盖.在你迈进大殿之后,可以看到正中间头顶上悬挂这一个四方形或者圆形的巨大盒子,叫做天盖。下面图我在阿里巴巴找的,真是什么都有在卖。


日本所谓的“天盖”即中土寺庙所用的伞,伞又称盖,或称伞盖,佛教常用于佛、菩萨等头顶,以示尊崇。王乐、赵丰曾对敦煌伞盖作过研究,指出伞盖类型有二:一为悬挂型,一为支撑型。其多为方形或圆形,其上并有裙、者舌、柱子、带等装饰。
下面这个是现在收藏在正仓院的法隆寺金堂西之间的金铜天盖旧照。

单单在旅游者的角度上来看,一般来说注意这几点区别就好了:神社主殿一般不开放,寺庙的主殿很多看点。神社全天开放,寺庙有时间限制。神社免费进入,寺庙一般都要收门票。神社构造相对简单,寺庙占地面积大,附有庭院。神社里基本上是没有坟墓的,有坟墓的都是寺庙。
另外,去神社参观还要注意神无月,十月在日本旧历中被称为神无月,原因是由于在这个月里,日本各地的大小神仙都要聚集到出云大社去开会,所以在日本除了“出云”这个地方把“神无月”叫作“神有月”之外,其他的地方都会叫作“神无月”。
寺庙这块太复杂了,要写的好多,这一part快点结束,我搞一搞神社比较实在。
叁、神社的构成
以前发过这张图,这次来小小的展开说一说
1.鸟居 2.石段 3.参道 4.手水舍 5.灯笼 6.神乐殿 7.社务所*纳札所 8.绘马挂 9.摄末社 10.眷属(狛犬/狐狸) 11.拜殿 12.瑞垣 13.本殿


1、鸟居:
鸟居是类似牌坊的日本神社附属建筑,代表神域的入口,用于区分神栖息的神域和人类居住的世俗界。过了鸟居,就到达了境内(神社的整个范围称为神社的境内 , 即意味着进入神域 ) ,之后所有的行为举止都应特别注意。
鸟居的起源有多种观点,但目前都没有得到考古学证实。
《古事记》说认为,鸟居起源于《古事记》神话。 据《古事记》神话记载,一次天照大神因为讨厌她的弟弟须佐之男(这个故事等等还会提到),找了一个山洞躲起来,用石头将洞口堵上,人间因此没有了太阳。八百万神想了一个办法,建立了一个高高的支架,将所有的公鸡放到上面,让所有的公鸡一起啼叫,天照大神感到奇怪,推开石头看看,那些躲在一旁的相扑力士们立刻抓住机会合力将石头推开,这个世界就重新大放光明了。这个支架就是第一个鸟居。
按照神道教神话中的这个说法,鸟居可能被翻译成“放公鸡用的高架子”更合适.。

鸟居通常设置在参道上或玉垣(即栅栏)处。 少数鸟居设置在水面上,例如 严岛神社 的大鸟居 、 箱根神社 的和平鸟居 。
下图是“日本三景”之一的世界文化遗产严岛神社大鸟居,严岛神社,是全国严岛神社的总社。这座鸟居高达16公尺,重量据说有60吨重。神社建造于1400年前,经过好几次修建,现在我们看到的鸟居约为140年前所建。

鸟居的主要结构由两根柱、柱上的笠木和岛木、插入两柱间的贯三部分组成。

有的鸟居具有附属结构,常见的有额束、楔、龟腹(台石)等。额束是固定在贯和笠木之间的矩形结构,用于记载神社名;楔是设置在贯与两柱穿透处的结构,起固定作用;龟腹是设置在两柱底端的石制结构,起固定作用。
鸟居多为木、石材质,颜色也多为材料本色,稻荷神社的鸟居一般是朱红色,寓意丰收高产。不同神社,鸟居数量也会不同,鸟居数的量词为"基"。当一条参道上设置多个鸟居时,由外向内分别称为一之鸟居、二之鸟居、三之鸟居……以此类推。其中一之鸟居位于参道入口处,体积最大。鸟居数量最多的神社是伏见稻荷大社,境内鸟居总数高达近万基。 而在该社的奥社参道上,由信徒供奉的近千基鸟居列成一个长长的甬道,被称为"千本鸟居"。见下图,均由信徒供奉建造。




鸟居有多种样式,根据柱和笠木的样式,主要分为神明鸟居和岛木(明神)鸟居两大类,其余的就一并被归类为其他。常见的是14种,全部七七八八的加起来大约有70种吧,量太大了展开讲可能要把我逼疯。


有的鸟居上设有注连绳,注连绳一般挂在拜殿的檐下,也有不少挂在鸟居上的,目的是生成结界以阻止灾厄通过。
下面是御发社的鸟居,对,就是那个保佑不秃头的神社。

注连绳又叫“七五三绳”,是秸秆编成的绳索,草绳。上可挂白色“之”字型御币「ごへい」(gohei)。原本注连绳是麻绳,但根据战后新制定的法律,麻类植物的种植受到限制,所以为了弥补原材料的不足,现在很多注连绳是由稻秆和麦秆捻成。

御币是对"币束"的敬称。日本神道教仪礼中献给神的纸条或布条,常见的是一根木杆上垂下2条垂纸,垂纸是2,4,8垂的比较多,常见色是白色,不过也有五色还有金色。 用途有三种: 1、用来供奉在神像前的。 2、用来除魔的。 3、用于祈祷和"清洁"

注连绳表示神圣物品的界限,有说法是这根绳子连接着我们的现实世界,以及另一个禁忌的鬼怪世界,这根绳子一旦破裂,另一个世界中的妖魔鬼怪便倾巢而出。注连绳可能在鸟居门上,在神树和石头附近等。在礼节仪式上,最高级别的相扑摔跤手也佩带与注连绳相似的绳索。

下面是地主神社著名的“恋占之石”,漫画里很常提到,上面有少见的金色御币,据说只要蒙着眼睛,默念自己心中之人的名字,从一块走到另一块,就可以缔结良缘啦。

下图是出云大社的注连绳,是日本最大的。出云大社是求姻缘的地方,把硬币往那三个垂下的大绳子头里扔,如果硬币卡在里面,传说就有好运


有的第一鸟居之后,会有下乘石(下图左下角),这是是区分神域之石,有“在此之后便是圣域,无论是身份多么高贵的的人都要下马步行”之意。但下乘石并不是所有神社都有,只有“社格”高的神社才有可能有。

还没进门呢,我已经写到要吐血了,现在感到非常后悔。想分上中下……
2、石段,
其实我觉得石段没什么好说的,也不是所有神社都有石段,就是大部分神社都盖在山上所以进门就得爬石阶,还挺累的。

下面是《螢火之森》取景地,熊本县的上色见熊野座神社的石段


下面是著名的愛宕神社的“出世の石段”,翻译过来就是出人头地的石阶,愛宕神社位于东京23区第一天然高山(高25.7公尺),而且石阶又陡又窄,非常不好走,可见出人头地不容易。特别提示,这里对IT和出版行业特别灵验,如果有从事这方面工作,还是很值得走一走的。

3、参道:
用于参拜的道路,一般是鸟居到本殿间的主路,一般都是碎石或者石板铺成。当同一神社附近存在多条参道时,通常把最有影响力的参道称为表参道,例如:东京知名商区“表参道”,最初其实就是明治神宫的参道。很多神社会铺洒沙石在参道上,意指从上面走过,可以涤荡灵魂,清洗人类灵魂的不洁,这种参道维护起来挺不容易的。参道两侧会有信徒奉纳之物。

参道可以由国家,寺庙等修建而成,也可以是由信仰忠贞的独立个人捐款修成,因大多庙宇为私产世袭,所以有时也会由家族出资修缮。
说到这个,作为日本最著名的山脉富士山其实是私人所有的。富士山最早属于德川家康,公元1606年,德川家康把富士山送给了浅间神社。明治维新期间推行土地国有制,富士山曾被国家拥有一段时间,二战后才被逐渐归还于浅间神社。
现在每年日本政府都要支付给浅间神社富士山的租赁费用。
下图浅间神社望富士山

陈奕迅有首歌叫《富士山下》,里面有句歌词叫“谁能凭爱意要富士山私有”,浅间神社:“我能!”
4、 手水舍
沿着参道往里走,最后的鸟居前通常设有“手水舍”。一般水池里装满了澄清之水,供你参拜前洗手漱口,以清除污秽,洁净身心。原本是需要用清水禊祓,洗净全身的,现在的做法是对其做出的最大限度的简化。伊势神宫是用五十铃川的水来洗手漱口,其实本来神社都应该像这样用神社境内的泉水或河水来禊祓的。


以前在介绍鹿威的时候有顺便说过这种装置(http://www.lukou.com/userfeed/22013779)

5.石灯笼:
石灯笼是设置在神社境内的石制灯笼,用于照明和驱邪。石灯笼通常由信徒奉纳,在柱或底座上刻有供奉者的名字等信息。
很多神社的石段和参道都密密麻麻布满信徒供奉的灯笼。
石灯笼始于中国汉代的佛前供灯,这种形式经朝鲜传入日本,它表明“立式光明”的意思。于佛堂于神社于庭院小品于茶道礼仪,供灯变园灯,成为日本石文化和庭院文化的重要元素。
石灯笼的形制也很多种多样,下图来自18世纪末石灯笼图谱写本

日式石灯笼各个部位的名称

除了石灯笼,神社里还有信徒供献的铜灯笼,铜灯笼通常挂在宫殿走廊,奈良市春日大社有惯例的「中元万灯笼」祈福仪式,境内有近3000盏石灯及铜吊灯。



6.神乐殿(舞殿)
神乐殿是向神供奉神乐的场所。舞殿是向神供奉舞乐的场所。
由巫女演出的神乐舞是很有神秘感的环节,一般情况下看到的神乐舞都只是升殿参拜(正式参拜又叫升殿参拜,在拜殿内部进行,是较通常参拜更为正式的参拜。)的一部分,要不然就是在祭典上。
下图升殿参拜

比较容易看到的神乐舞只有浦安之舞,实际上这是为了配合1940年11月10日开催的【皇紀二千六百年奉祝会】,全国神社举行临时祭,祭典上使用的神乐舞,换言之这是现代创作的神乐舞。神社的特殊节日可能会出现特殊的神乐舞,当然,这就是极度难得一见的

但神乐并不是女性专有,神楽(かぐら),作为神社的祭礼,男士跳的、唱的也有,还有娯楽类的、民间的芸能。
7.社务所*纳札所(授予所)
授予所是向参拜者授予签、绘马、护身符等神具的场所,有时由社务所兼任。社务所是神职人员处理神社事务的场所, 常见的神社事务有:处理正式参拜请求,处理捐赠请求,筹备祭典等等。


绘马要等到 绘马挂再说,这里就先说说授予所里除了绘马以外常见的几种:
一:朱印,朱印,是日本神社与寺院授予的一种参拜证明。朱印源自中世纪的”纳经”,是授予写经人的信物,到了江户末期才独立出来,成为信众参拜的证明。收集御朱印的”集印”活动和专门书写朱印的”朱印帐”也同时随之诞生。如今,几乎所有的日本寺社都提供书写朱印的服务、信众可以带着自己的朱印帐到纳印所或是社务所请神官或僧侣亲笔书写,也可以直接购买已经写好的单张朱印。



每个寺社朱印都各不相同,但可以大致分为寺院朱印和神社朱印。朱印通常为白色或淡黄色底、黑色文字和红色印章。在一些神社或寺院中,也会因季节、节日、特殊活动等原因,授予不同颜色的朱印。朱印的内容一般是手写的参拜日期,及“参拜”或“奉拜”二字,该神社或寺院名称,有的还会写一些特殊的文字、和歌甚至画作。神社与寺院所授予的朱印,在风格上有所不同。佛教寺院的朱印内容较为丰富,而神社的朱印则较为简练
下面是寺院朱印的主要元素

下面是神社朱印的主要元素

二,朱印帐,朱印帐是用来写朱印的小册子,有一定的规格款式,不能用普通的记事本来代替。朱印帐从装订方式来说,分为蛇腹式与和缀式两种。蛇腹式是把一长条纸张连续正反相折后折叠出的簿册,而和缀式就和普通的书或者笔记本的装订方式类似。根据所收集御朱印的内容、宗教派别的不同,朱印帐有时也被称为:“纳经帐”、“御宝印帐”等。
和缀式朱印帐

蛇腹式朱印帐

三、御守, 御守相当于护身符,是祈愿的一种承载形式。常见的布袋状御守,里面放的是经过神职人员作法的象征着“神明的分身的咒符,袋身上绣着祈求保佑的文字,封口处系着结。这个结也有特别的含义。结的正面成“口”字,背面成“十”字,口+十=叶,是日文中“夙愿成真”的意思。 御守有祈愿健康长寿、恋爱婚姻、学业事业、招福避祸等等类型,大部分都是汉字文字。除了布袋状御守也有很多造型特别的御守。

通常御守的效果是一年,一年之后效力会慢慢消失,必须另外购买新的御守顶替。如果一年内愿望成真,或是一年后御守失效,可以把御守带回原本的神社请神职人员帮忙处理。所以在网上买御守最好问一下什么时候求的。
觉得麻烦的话,过期的御守其实也是可以自己处理的。 作法有两种,第一种是把盐和御守一起放入袋子里,当作垃圾丢掉即可。第二种方法是拿一张干净的纸,把盐和御守包在一起,在心中默默感谢之后,就可以扔掉了。用盐的原因是盐在日本文化中有避邪除厄的净化效果。如果舍不得锦囊想保留,只需要把锦囊里面的符咒处理掉就行。

顺便说一下御守的计数单位是体,一体御守,两体御守这样,不要再说个了。在神社请御守时,贸然说“请给我一个御守”可是大大的不敬,若到了一些“不开化”的乡间,甚至会招来一通怒斥。所以“このお守りを一体いただきます(请给我一体御守)。”是索要御守时最为适当的表达。
四、神札,这个相当于请神回家了,家里要专门设置神棚供奉,不信教不建议请。




常见的神棚设置

五、神签,日本抽神签没有太多复杂的程序,只要到抽签的地方(上面会写着 おみくじ 或みくじ),然后按照签筒旁标示的金额把硬币投到旁边的钱箱里就可以了,一般是100日元,也有一些特殊的造型的神签会稍微贵一些。投入硬币之后,拿起签筒默默许愿或询问想问的事,然后摇出签,依照上面的号码找到相对应的签文即可。有的地方是自己按照数字去找,有的地方是交给旁边的巫女,她会帮你拿号码对应的神签。

求签尽量不要临时起意,对神明最礼貌的做法是,参拜时就想好之后要求签并告知神明。许多人都知道,如果抽到“凶签”,要把签绑在神社或寺庙,以消灾解厄,而如果抽到“吉签”,就可以带回家增加好运。不过也有一种说法,认为如果抽到“吉”才要绑在神社里,提醒神明帮助实现愿望。

8.绘马挂
绘马是用于书写愿望的木板。 神社境内 悬挂 绘马的集中场所就是 绘马挂 。


日本奈良时代的有钱人祈求晴雨时,就往往给神社奉纳白色或者黑色的骏马一匹(人们怀着求雨的愿望向神社奉献黑马,因为黑马的颜色和乌云相似。相反,如果连续下雨希望天晴的话,就献上白马。)。神社马多了,养起来就烦,而平民百姓又献不起马。由此,日本人古已有之的缩小精致一切事物的能耐就得以了充分发挥。奉纳神社的马先是由活马变成木马、纸马、土马,到了平安时代,干脆就开始在木板上画一匹马了,这就是绘马的由来。

大部分绘马的形状都是五角形,但例外也是非常多的,比如京都岚山野宫神社的姻缘绘马,就是心型的;京都伏见稻荷大社的绘马就用神社最著名的千本鸟居做为造型,另外还有一种狐狸造型的绘马,几乎都快被脑洞大开的游客玩坏了。

9.摄末社
摄末社是摄社和末社的合称,指在神社的本社之外而受到该神社管理之小型神社。 也可以被称为枝宫或枝社。
下图汤殿山神社摄社

下图香取神宮 末社日神社・末社月神社

在明治时代到二战之前使用的社格制度中,规定官国币社的摄社必须符合以下任一个条件,除此之外的就被视为末社。
•祭祀本社的祭神之后神、子神等有着系谱关联的神的神社。
•祭祀本社的祭神之荒魂的神社。
•祭祀本社的地主神(本社祭神迁居现在的地方之前,在当地被祭祀的神)的神社。
•有着其他特别的理由的神社。
这个太复杂看不懂了话可以简单当作摄社:供奉本社的配偶或者孩子,末社:供奉本社的属下。
我这么解释不是很准确,但是看不懂可以这样理解。
至于其等级则是依本社、摄社、末社的顺序由上至下排列。而如果摄社是在本社的境内的话,则称之为境内摄社(境内摂社,けいだいせっしゃ)或境内社,而在境外有独立的用地的话,则称为境外摄社(境外摂社,けいがいせっしゃ)。
有很多附属于本社的摄末社是出于政治目的“被劝请”至本社境内的:明治时期进行过大规模合祀,用中央的神明代替原有的土地神,将神佛的分灵移到其他地方祭祀。
10.眷属(神使)
在神社入口处,有分左右摆开的两尊石像,是神社的守护者, 是神灵们的使者。最常见的神使是狛犬还有狐狸,此外还有很多有趣的小动物们: 狼、野猪、鹿、猫等等 。神使不仅会作成雕塑设置在神社参道或拜殿前两侧,还会以手水舍、灯笼、绘马、神签等各种形式出现在神社里。
狛犬的原型是石狮子,与佛教一起从中国经由朝鲜半岛传入日本,而后经过本土化,形成了日本日本独有的神兽狛犬。
一般正对狛犬,右边的狛犬嘴巴是张着的,左边的是闭着的。张着嘴的称为“ 阿形 ”,闭着嘴的称为“ 吽形 ”。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表示对参拜者从不洁净到洁净的赞许,另一种说法是阿和吽代表着宇宙万物。毕竟是来自于中国(一说印度),所以日本也是有石狮子的,实际上很多神社或者寺院门前都是左狮子右狛犬,一般张着嘴(阿形)的是狮子,闭着嘴(吽形)的是狛犬

著名的稻荷神是日本神话中的谷物和食物神,主管丰收。稻荷神社的神使都是狐狸(特别是白狐)。据说是因为每到春天狐狸便会由山上下来到村庄里,在田间把害虫都吃掉,到了秋天再返回山中。证据就是伏见稻荷大社的狐狸嘴里就衔着一捆稻穗。神社里造型不同的狐狸也有不同的寓意。

仔细看各地稻荷神社中的狐狸雕像你会发现,它们身上都挂着红布。不同于在国内常见的佛像身披红布或红披风的形象,在日本红布是挂在雕像胸前的,这块很像餐巾和围嘴使用方法。

为什么要挂着红布呢?选择“红色”这种颜色应该很容易理解,红色在日本代表“贵重”“尊贵”。在古代日本,神社、寺庙都是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鸟居等都涂上了庄严红色的,至今仍沿用这种颜色。也有一种说法认为红色代表太阳,象征生命的起源,所以挂在守护人们生命的神像上就很合适了。然后是挂的位置。这块红布在日语中叫“前掛け”(围裙),也有直接叫“涎掛け”(围嘴)的,很形象地告诉你,它是挂在胸前的布。在日本除了稻荷神社中的狐狸雕像上被挂上红布,寺庙中的地藏像上和神社或寺院入口两旁的狛犬雕像上也会被挂上红布。不过相比于挂上红布毫无违和感的稻荷神狐,挂了红布的狛犬会让人觉得…呃…

除了常见的小动物神使,还有一些神使很特别,比如高丽神社和出云神社中的“渡来”


这是从韩国传过去的,原名叫长丞,是旧时韩国作为界标、路标和洞里的守护神。“长丞”作为村庄的“守护神”,人们供奉它期望消灾、避邪,同时还用来标志村落之间的里程。现在很多韩国民俗村还有这个标志,下面是韩国水原民俗村的长丞。

11.拜殿和 13.本殿
本殿、币殿、拜殿 是神社中最主要的三种建筑,合称为社殿。
一般设置是拜殿——币殿——本殿。

拜殿是参拜祈愿的场所。这也是一般游客能进入到的最深的地方。我们平时看到的站在这里参拜的人,使用的都是“略式参拜”法。一般参拜在拜殿外进行,正式参拜在拜殿内部进行。感兴趣最后会讲如何参拜。
本殿又称正殿,通常设置有神体、献馔和御币,是神栖息的场所。本殿是神社中最神圣的部分,禁止一般人类进入。本殿内部还分为“外阵”和“内阵”,外阵是神职人员举行祭祀活动的地方,内阵则供奉着作为祭祀对象的“神体”。在神体的位置上,一般安放的都是仿照皇家三神器制作的剑、镜或者玉,神明就附在上面,比如心御柱,这些神体一般的参拜者是无法看到的。
币殿又称中殿,是设置在本殿和拜殿中间、用于供奉币帛的场所,可能是独立的建筑,但是与拜殿相连的形式比较多。
社殿其中大多数神社设有本殿和拜殿,币殿只有少数大型 神社同时设有,一些非常小型 的 神 社只设有本殿 。
本殿的建筑様式多得吓人,常见的大概有20种,一般可以以屋顶的形状和入口的位置来区分,大致上分为平入、妻入和其他样式三个种类。

神社境内可以随便拍摄,但是社殿内部就不允许拍照了,所以网上图片很少,顶多能看看拜殿的设置。

12.瑞垣 (玉垣)
玉垣形似栅栏,是环绕在本殿或神域四周、等间距设置的柱状物集合,用于区分神域和世俗界。
根据神社的规模大小,玉垣的数量也不相同。通常,最靠近内侧的(围着本殿的)称为“瑞垣”,外侧的(比如像下面那种围在鸟居周围的)称为“ 玉垣、荒垣、板垣 ”。玉垣通常用杨桐木制作,日语叫做“榊”。
玉垣可以由信徒供奉,下面是 位于京都岚山的 【车折神社】 ,这个小神社本身也没什特别的,但是……日本的艺能神社就在这里面,艺能神社是日本艺人祈求星运事业的神社,在这里可以看到很多很多艺人奉纳的「 玉 垣 」


其他:
14、宝物殿、神轿殿
宝物殿是收藏宝物的场所。神轿殿是收藏神轿的场所。顺便说一下神轿的计数单位是一基、两基。
神轿正式的名字叫作「御神舆」,本来是奈良时代的贵族所用的轿,在祭祀以外的时间,则是被保存在神轿殿内。
祭典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就是抬神轿游街。神轿的重量超乎想象,需要由街坊们用肩膀扛着,在被庇佑的街道游街数圈

15、镇守之森
大多神社内都会有巨大的参天古木,大的神社周围还有有一大片辽阔的森林,也就是“镇守之森”,自古以来,神道把常青树视为神圣的东西。用常青树围成的“神篱”被作为神灵依附的场所。在古日语里“森”和“社”都读作“もり”,森林和神社一样,被作为神灵的宿处,是不能随便进入的神圣领域,称之为“镇守之森”。




16、舞台
有的神社还有舞台,这是为了在祭祀活动的时候,向神明表演能乐时用的。当然也有例外,比如严岛神社,除了能乐的舞台之外,还有用来表演兰陵王的兰陵舞的高舞台。

17、随身门
是神社外郭的门,左右两侧安置有携带武器的随身像。一般需要穿越守护之森,能快速到达社殿。
除此之外,大部分都是一些临时的搭盖,以上就是日本神社的基本构成了。
肆、神社里的人们
神社有的祭祀祖先 ,有的祭祀地域神,有的祭祀专门保佑人们某一方面利益的神祗,如农业丰收的稻荷神、保佑身体健康的神、生子繁衍后代的神等。
祭祀祖先的可以称之氏神,后来演化为同一地域共同奉祀的地域守护神也叫氏神,而居住该地域并虔诚信奉该氏神的信众则称为氏子。
除了氏子,常出现在神社的,就是神社的神职人员:守护神社的神官和巫女。
守护神社的神官和巫女都是一家人世代传承的,是世袭制,他们的工作内容没有太大的区别。
一、巫女
巫女是日本神道教中侍奉神的女性。
日本神话中有三位地位极高的主神,统称“三贵子”,分别是:治理高天原(昼国)的天照大神、治理夜之食原(夜国)的月读命、治理沧海之原(大海)的须佐之男。其中,最小的弟弟须佐之男生性狂暴、喜怒无常,不仅没好好治理自己的领地,还赖在姐姐的高天原不走,不肯走就罢了,还连连闯祸。
天照大神一气之下躲进了天岩户,不肯出来。天地顿时陷入无尽的黑暗,恶鬼群集,灾祸不断。八百万众神想尽办法也没能请出天照大神,最后天钿女命站在放倒的木桶上跳舞,袒胸露乳、赤裸上身,衣袋垂至私处,引得围观的众神欢呼不止。天照大神在洞中好奇地探出头观望,被埋伏在一旁的天手力男神猛地拽了出来,从此天地间又重获光明。(这个就是我在鸟居那说会再说一遍的故事……)
天钿女命用跳舞请出天照大神的行为被视为一种请神仪式,她当时所穿的衣服发展成了后来的巫女服,她跳的舞则发展为了神乐舞,也因此很多人认为天钿女命是巫女的起源。
通常巫女的装扮都是白色上衣和红色的袴,虽然在淘宝上很多卖家卖的绯袴都是裤子,但实际上那正经是裙子哦,巫女服不算很好穿。

古代的巫女通常还具有灵媒的作用,比如我们熟悉的犬夜叉里面的桔梗,同时使用弓箭射杀魔物也是她们的职责之一。不过现代巫女已经失去了这方面的属性了,仅剩下了辅佐神官管理神社的事务。

按照工作性质的不同,巫女们也会分组,大致可以分为室外接待组、室内接待组、跳舞组、正殿辅助组几种。




现在的巫女基本上分为两种:1 本职巫女,是神社神主的女儿或者是亲属。不需要取得特定资格,这就是前面说的所谓家族的传承。只要身心健康的妹子都可以成为本职巫女。当然,也有不少女性也会选择去取得神职资格然后再去当巫女。2、助勤巫女, 遇到正月的繁忙时期,无论大小神社都会聘请临时来帮忙的助勤巫女。这种临时人员通常以助勤、助务巫女来称呼。 神社会公开发布招募讯息,也有可能会向附近的高中与大学发布招募讯息。 此外,神社也会向神职训练学校招募女学生担任助勤巫女。通常可以凭借是否穿着千早来区分助勤巫女与正职巫女。

助勤巫女不能跳神楽舞的,下面本职巫女头上戴的那个头饰叫前天冠或者金冠,相当于一个路标吸引神过来,要不然神仙不知道附体在谁身上,一般在跳舞时使用。

日常时候巫女在发型上面,会将长发以檀纸( 楮木制成的高级和纸 )、水引(日式绳结)与装饰用的丈长组合(此组合称为绘元结)束起。 如果头发不够长,则会再以假发将其加长。

本职巫女的职业生涯非常短暂,开始勤务之前必须完成义务教育,也就是高中毕业,开始勤务之后,大部分在三十岁之前就会退下来。因为巫女这个职业要求必须是年轻女性担任。但是退休之后,也不会离开神社,不过制服会有变化,改穿松叶色或是绀色的袴来做为区分。


因此,女性除了称为巫女,也能成为神官,各级女子神职装束明细

二、神官
在由国家管理神社的战前,神职与官吏(国家公务员)是相同的待遇,但是现在的身份并非是官吏或是与其相同的立场,只是“作为神职的身份”而已。所以称呼神职为“神官”,且不论作为历史用语使用的场合,现在的神职并不是“官”,所以这种说法并不正确。但是为了为了方便叙述我这里就称为神官了。
对于神职,除了职阶(宫司、宫司代务者、权宫司、祢宜、权祢宜、宫掌、典仕、出仕等)和阶位(净阶、明阶、正阶、权正阶、直阶)外,还有“身份”的制度。神职身份从上到下的顺序依次为特级、一级、二级上、二级、三级、四级,六个等级,是基于本人作为神职的经历、地位、功绩及对于本厅的贡献度等决定的(是否参加过本厅或神社厅举办的各种讲习也包含在本人的经历中)。
有朋友问我神职的职阶、阶位、身份到底有什么区别,说觉得看起来很乱,那我拿公务员打个比方:
阶位(净阶、明阶、正阶、权正阶、直阶)=文凭(本科、大专、高中、中专)
身份(特级、一级、二级上、二级、三级、四级)=行政级别(省级、厅级、处级、科级)
职阶(宫司、宫司代务者、权宫司、祢宜、权祢宜、宫掌、典仕、出仕等)=职位(省长、市长、区长)
有了阶位就有了做神职的资格,但还不是神职。
有了阶位+身份=神职,
有了职阶,就代表,你是在哪一个神社有具体职位的神职。
普通神社里的职阶一般不会设置的那么多,常见的是:
宫司:是神社的代表人,也是神社里地位最高的。需要全权负责神社里所有的神职人员。
祢宜:主要负责辅佐宫司,另外也负责管理权祢宜以下的神职人员。
权祢宜:主要负责祢宜以上职位的神职人员所指派的事务,一般负责的是社务。
出仕:出仕为类似刚入社的见习人员,位阶在权祢宜之下,严格上来说不能称为神职。如果所侍奉的神社为著名大社的话,在经过数年的经历后可以升等成权祢宜职位。
这么解释肯定是有漏洞且粗糙的,要真正明白他们有什么内容还是在学习一下比较好。
神官的职位从高到低根据他们的穿的裤子(袴)的颜色,很容易就能判断出来。






神职最低等级的是白色和绿色(松叶色)粗麻布的,主要是神职见习(或没有神职身份的出仕或实习生等)穿着,当然即使是有神职身份的人,在去其他神社助勤或者研修,乃至进行葬仪、灵祭等等的时候也都会穿白色的。特级的袴虽然也是全白的,但是是白地白纹的,因此只有近距离才看得清楚,远远的看会以为是普通的白单色的袴,跟出仕混在一起就很要命了哦。
3、神职正式场合的着装
装束被分类为(1)正装=衣冠、(2)礼装=斋服、(3)常装=狩衣・净衣,正装为大祭及天皇御参拜时所用、礼装为中祭、常装为小祭及诸式所用。

4、成为神职的要求
在过去,没有一个成为神职人员标准化认证,因为它曾经是一个代代相传的产业。 而现在,想要成为神职必须先取得相应的阶位和身份。
阶位需要通过“试验检定”或“无试验检定”取得的。“试验检定”如其名,是通过考试取得阶位的方法,但是因为难度很高,所以现实通过“试验检定”取得阶位的人很少,阶位取得者大多是通过“无试验检定”来取得阶位的(入学神职养成机关或者受讲阶位检定讲习等)。在日本,只有两所大学有神道学部,这个学部就是在培训希望成为神职人员的学生。他们是东京的国学院大学和在伊势的皇学馆大学。然而,在大型神社里,也有一些专门提供成为神职人员的培训设施,就像是大阪府立神社办事处。

关于阶位与身份的不同,“阶位”是成为神职的资格,拥有“阶位”是“身份”授与的前提条件。因此,只有阶位是不能称为“神职”的。只有阶位的人,只是有资格被任用为神职的人而已。拥有阶位,且作为神职奉职于神社,并获得权祢宜以上的职阶,这个人才会被确认为“神职”。也就是说,所谓神职身份,就是给予拥有阶位和权祢宜以上的职阶的人的作为神职的地位。
取得阶位和二级以上身份就会被颁发身分の証

5、神社的重要神事
神社里举办的神事有很多,比如升殿参拜等等,但我们一般最常参加的是祭典,也就是祭祀。
在日本,神道神社叫作Jinja,所有祭祀都在神社进行。神社是庄严的地方,做坏事像是乱丢垃圾和偷窃等,会被视为禁忌。

在主持祭祀中的神职人员还有他们另外的称呼,比如 神主, 因为名称的缘故,常常将神主跟宫司一职搞混,误以为神主才是神社的主要负责人。其实神主本来只是单纯指负责祭祀这一项目的神职人员,的确有许多宫司会身兼神主,但是并不表示神主的地位以及重要性等同于宫司。
祭祀是由三个部份组成。次序是这样的:宵祭,祝祭,和后祭。

宵祭是欢迎神的仪式、祝祭是用来庆祝神的存在;

祝祭的时候,人们痛快畅饮且会一直热热闹闹的,这被视为是好事,因为人们相信他们越是乐在其中,神便越高兴。
而最后的后祭,是与神接触的仪式。

神社祭典按重要程度分为大祭、中祭和小祭,按是否每年举行分为恒例祭典和临时祭典。 一所神社的最主要的祭祀是大祭。
常见的大祭典:
1、恒例大祭, 恒例大祭又称三大祭,是所有神社每年都举行的大祭,共有以下3种:例祭(又称例大祭,和神社由来或祭神事迹有关,是最重要的祭典,通常每年举行一次,日期各神社不一,多为神社创建日等和神社关系密切的日子。)、祈年祭(春祭)、新尝祭(秋祭)。
2、临时大祭,临时大祭是各神社在和自身有关的重大日期里举行的大祭,主要有以下5种:式年祭、镇座祭、迁座祭、合祀祭、分祀祭
夏日是祭典比较多的一个时段,很推荐这个时期去神社游玩,除了仪式,有很多神社会进行其他节目,例如在神社入口的路和神社周围让市民摆置不同种类摊位,像是烟火等等。可以穿上漂亮的和服浴衣,上街逛街,买东西,参加娱乐活动,而且很多神社会在祭典期间的固定时段,安排巫女跳神乐舞,想看可以查一下时间。

伍、神社的参拜方式
神社有的祭祀祖先,有的祭祀地域神,有的祭祀专门保佑人们某一方面利益的神祗,如农业丰收的稻荷神、保佑身体健康的神、生子繁衍后代的神等。日本自古有“八百万神”的说法。每个神社都祭祀着其中的一个或两个神。
要去参拜一座神社,最好还是弄清楚参拜的对象的故事再去,因为参拜方式每个神社都不太相同。
最常见的是:
步入鸟居>在手水舍洗手、潄口>把香油钱放进「賽銭箱」内> 面对神体行两礼>拍两次手>再行一次礼。
有几点要特别注意的:
一、鸟居是划分神明住所与凡人世界的界限,所以从步入鸟居开始,即踏入神明栖息的领域。鸟居正下方被视为“神明走的路”,参拜者尽量从鸟居下方靠两侧步入。步入前,站定,躬身示意,以显得敬重神明,参拜由此开始。
当然同理请不要走在参道的正中央的区域。
小tip最好是左脚先跨进去,据说这样做较靠近神灵。

二、洗手、漱口也有顺序:
1、右手持水舀,盛水冲洗左手
2、左手持水舀,盛水冲洗右手
3、右手持水舀,盛水到左手掌,用左手掌中的水漱口
4、右手持水舀,再行冲洗左手
5、水舀放回原位

出于为其他参拜者着想,请勿用嘴直接接触水舀。至于是否从头到尾要用一舀水,漱口时候是否可以把水喝掉,都没有具体要求
三、参拜口诀
一般的神社参拜的口诀是“二拜二拍手一拜”,此为最普遍的做法,部份神社的做法可能不同,如出云大社参拜时需拍手4下。
下面是基本步骤:
1. 首先行礼致意一次。
2 . 之后是投奉钱(类似于香火钱),将硬币小心放入賽銭箱。
3. 投钱之后摇铃,很多神社在塞钱箱正上方有铃铛,摇动铃绳,让铃铛发出声响。有驱魔辟邪之意,也有惊动神明,告知“我来了”的意思
以上完成后,接下来就是前面提到的“二拜二拍手一拜”啦:
1、站定,弯身鞠躬两次
2、双手于胸前击掌两次
3、双手合十于胸前,内心祈愿
4、放下双手,弯身鞠躬一次
参拜顺序如下图哦 :→ →自左向右顺序

很多参拜者只是来拜见神明,并没有很多祈愿需要倾诉,有的时候第三步也可以省略。
说到賽銭箱,有的大神社的賽銭箱四周会围得密不透风,这种很可能是底下有输送带,能够自动收集香油钱。这个是一位出仕跟我说的,我也不好当他说的是真的还是说笑。
小tip:日币最小面额的纸币是1000日元,很多时候大家会选择投硬币,投钱不要投10円,因为谐音寓意距离神明远哦,日本人喜欢投5円日币, 在日本,从古时候开始人们就把‘ 五元硬币 ’被视为能带来幸运的吉祥物。 因为在日语中,‘五元’和‘有缘’的发音非常相似。并且,中间开洞的硬币也包含着‘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意思。”

四,踏出鸟居,离开神明的领域,依然从鸟居下方靠两侧走出。踏出后,站定,转身朝神社方向,躬身示意,再次以示敬重神明。至此,整个参拜、观览神社的过程全部结束。
以上是通常参拜的基本步骤,还有正式参拜,即升殿参拜, 就正式参拜而言,除了参拜是进入到拜殿内部进行以外,其余在拜殿以外的作法基本与日常参拜一致。
如果想看巫女跳舞的话,就要申请升殿参拜了。
升殿参拜的流程较为复杂,参拜者首先向社务所提出申请、奉纳玉串料(即香火钱)后,着正式服装进入拜殿,和神职人员一起按正式参拜流程举行仪式。
正式的着装礼仪包括:黑色或深色的职业套装和皮鞋,不能有华丽的装饰。
步骤:
1、参集殿/社务所进行参拜登记:与神职交流,告知神职自己需要托付给神明的愿望。神职会询问你的国籍、姓名、愿望等信息,请耐心作答。神职会替你书写【表書き】,上面会记录相应的信息。然后缴纳初穂料(约等于香油钱),不同的初穂料对应不同的神符。有的神社会叫做玉串料、御榊料等。神职授予タスキ,这个不一定有,有就要将此物像围巾一样挂在脖子上。

2、升殿前等候,在开始正式参拜前, 神职会引领你到拜殿前的休息室等候,要注意的是,如果休息室没有椅子,你不可以在里面站着或到处走,需要 在布团上正坐(正坐有规定好的入坐和起身的作法,可能还要先学这个)等候 。耐心等待后,主导本次升殿参拜的神职会广播通知大家本次参与升殿参拜的信众名单,请在听到自己的名字后,跟随前来引领的巫女,进入到拜殿中。按照参拜者代表第一排,然后按照所奉献的初穂料数量多寡,由前至后依次正坐。如果不知道自己该坐在哪里,请听从巫女或神职的引导。
3、祓词奏上, 主导本次参拜的神职在参拜者全部入座之后,会开始修祓的环节。神职会吟诵祓词,目的在于涤清参拜者的罪孽与污秽,让人们可以身心清净的参与到后面的参拜中来。请在此期间全程保持60°深揖,若不知道具体什么时候深揖,请听从广播中神职的指导,一般神社会在升殿参拜中通过广播告知参列者该当以何种礼仪参与到参拜仪式中来。祓词吟诵完毕后,神职会使用おおぬさ和盐水来进一步驱除污秽邪气。主导本次参拜的神职即为斋主,修祓完成后,斋主会向神前一拜。这里要跟随斋主,以90°的角度一拜。
4、献饌,修祓完成后,接下来是献饌的环节。向神明献上供神明享用的神饌,并且之后由神与人共同品尝献给神的食物。
5、祝词奏上,此环节由斋主为各位参列者在表書き上写明的愿望,采用独特的文体和特殊的吟诵语调唱出,将参拜者的愿望托付给神明。祝词采用古日语,含义晦涩难懂。祝词奏上期间要全程保持60°深揖,一般参加升殿参拜的人数大概在10左右,一个人大约要讲个3分钟,所以可能需要保持60°深揖30分钟以上,要是是参加大型的参拜,人数极多,不习惯正坐和深揖动作的朋友们会非常要命。附上深揖的示意图:

6,玉串奉献,参拜者代表持玉串,在神前向神明献上玉串。该环节是整个升殿参拜的重头戏,极其复杂,有固定的动线和动作,一般步骤是起身→膝进或步行至神前→以跪姿/站姿进行玉串奉献→二拜二拍一拜→从神前退回→入座。每个神社参拜者到神前的动线可能不同,非常容易出错,但是不要紧,因为太难了,所以会有神职在你的旁边提示你具体的作法。
7,神乐舞,看巫女跳舞,保持安静肃穆看就行了。
8、铃祓, 神乐舞完成后,会由巫女手执神乐铃,在参拜者头顶晃动铃铛,为大家再一次的驱除邪灵,使参拜者身心清净。 在巫女为参拜者进行铃祓时,要保持45°深揖。
9、撤饌, 神乐舞完成后,接下来是撤饌。撤饌会将之前献给神明的食物撤下,并且在之后的直会环节供大家享用,一同分享灌入神明祝福的神圣食物,获取神明的神力。撤饌后,斋主会再次施行斋主一拜,要跟随神职的动作,以90°的角度一拜。
10、赐予神符,在神职的引导下,饮米酒、领神米,接神符。饮用神社赐予的米酒有严格的礼仪规范要求,包括怎么拿杯子,怎么喝,喝完放哪都有要求,怕做错这些都可以问神职。禁忌:1在神职授意可以饮用时再饮用,不能拿到就喝。2接受神酒时必须双手持皿,恭敬的接受神酒,绝对不可把皿放在那里等待别人斟酒,在神道中,只有死人才会由他人为其斟酒。因此若是接受他人的斟酒,亦即间接承认自己是死去的人,是非常不吉利的。
参拜流程示意:
参拜者登记→参拜前等候→祓词奏上→献饌→祝词奏上→玉串奉献→神乐舞→铃祓→赐予神符→神龛供奉(可选,我们不是信徒的要是拿回家可能会神仙打架。)
另外附寺庙普通参拜方式,这个每个寺庙也都不太相同:
走过山门>在手水舍洗手漱口>捻香朝拜>
把香插在香炉裹>点燃灯座上的蜡烛>
把香往自己身上拨(据说拨越多香烟雾可以得越多庇佑)>
把香油钱放进油钱箱内>面对神像本尊双手合十膜拜。
好像暂时就没有什么想说的了,我的妈,虽然省略了好多,但我还写了两天诶,我好能唠嗑,怪不得我老公超级讨厌和我出门,当年我带他去故宫逛了两三天,典故说的他两眼发直想杀人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