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

备注:
https://www.lukou.com/user/107957
知行合一 学以致用

《游戏力》思维导图与讲稿

整理了游戏力这本书,在一个群里讲了一节课,顺便分享给大家。
一.这本书一句话总结:当一个好玩的大人[可爱][眨眼][阴险]
二.几个问题:
[心]你的家里充满欢笑吗?你会和孩子一起大笑吗?
[心]你相信孩子愤怒、恐惧、沮丧都是暂时的吗?就像我们暂时忘记了孩子还很脆弱,一怒之下对他们施以惩罚,或者因为觉得受伤而把他们拒之门外。
[心]你相信你的孩子是合作的,遵守规则的,向上向善的吗?
三.游戏的作用:
1. 游戏本身 游戏是孩子的语言,游戏能获得孩子们的注意力,注意力在,心门才能打开。
2. 亲情联结 家庭氛围。亲子之间难题根本症结就是缺乏联结。亲密联结,感受到爱远比惩罚教训有效地多。你的家庭氛围是轻松愉快还是过于严肃认真?教导孩子时风趣轻松的语调会比严厉的语气要有效
3. 释放情绪,敞开情绪的大门,疗愈修复自己。游戏能够让孩子表达感受。用积极合理游戏发泄,不是乱发脾气。别处积累的情绪借机发泄。
4. 不能自由的表达情绪的后果,封闭情绪起来,为以后问题埋下隐患,或者间接发泄出来。孩子可能把所有情绪埋在心底,而一旦妹妹碰了他的玩具,他就爆发出来。给孩子合理而足够发泄渠道,讲述心事的机会。
5. 大人害怕情绪,对抗情绪。人们总是认为表达情绪是脆弱的。很多人会用尽办法来不让孩子哭,贿赂、威胁、嘲笑、请求、斥责、隔离、妥协。如果你能让孩子不哭,不是消除了他们的痛苦,事实恰恰相反你阻止了的孩子天然的疗伤本能。伤痛也在他的内心逐渐积累起来。哭泣是孩子的沟通方式,我们需要提醒孩子哭没关系,害怕或生气也都没关系。
6. 正确面对孩子情绪,不要阻止,面对孩子发脾气,我们只要让孩子自然地把脾气发完不去打断就可以了。陪伴孩子,而不是转身离去或者命令他走开。不要让孩子自己哭,情绪是不会因为我们把门关上就消失不见了。你只需要爱他,抱他,对他释放的情绪表达安慰和接纳,不要让孩子独立面对恶劣的感受。不引起我们情绪。不要把她生气时的言行看成是针对你,攻击你,是在释放潜意识深处的情绪。愤怒的表象之下,掩藏的是脆弱的感受和受伤的心。如果我们真的生气了,我们可以用假生气,来缓和紧张的气氛,让我们卸下一些情绪放在一旁,而不是把他们倾倒在孩子身上以至造成伤害。
7. 培养自信。孩子常常觉得自己很笨,会有无力感。无力感2种形式:自我封闭和攻击别人来防卫自己。在游戏中让孩子充当更有掌控力的一方,能帮他们内心修复受伤的自我,现实无法控制,他可以控制游戏,他可以在游戏中制定规则,让自己强大。被打针自己无力,游戏中扮演强者,让大人无力,游戏过程克服真实打针痛苦,再次经历让恐惧在哈哈大笑中释放,如果孩子游戏释放情绪的需求没被满足,会自我封闭或针扎小弟弟或暂时压制情绪,等下次看医生撕心裂肺哭。他们渴望看到愚蠢的时别人,装傻能让孩子笑的最厉害。游戏能让他的情绪转向积极的方向,游戏中让他们成为比我有力量的角色,而不是现实中利用弟弟妹妹来证明自己的力量。
8. 慢就是快,投入产出高。很多人会说,我很忙,哪有时间陪孩子玩游戏。尝试把对孩子生气,省掉恼怒的和唠叨的时间,把发火和实行惩罚的时间拿来做游戏,收获了亲情,又收获了笑声。与孩子一起玩游戏的时间越多,需要惩罚的事情就会越少。过多的惩罚只会让我们赢了这次战斗,但输掉整个战争。减少对抗,用孩子喜欢的方式,接受的方式减少说教的对抗。
9. 好动的孩子如果没机会玩打闹游戏,一有机会就会撒野。
四、游戏力需要:
1. 大人情绪稳定 游戏力的目的不是奖励或惩罚,而是补齐孩子缺失的元素,联结和力量。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孩子学会服从,而是培养孩子判断力。绝大部分惩罚的目的都是让孩子服从当孩子做错事时,先与他连结聆听,他的感受在平静地向他表达我们的感受。家长开放心态,事情不按预料时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跟孩子动真格的,又踢又打,可能触动你自己愤怒感觉,这时做到不忘初心。
2. 变惩罚为帮助,当孩子表现很坏时,父母很难记得,他们需要的是安慰,而不是惩罚。满足孩子的需要才是纠正行为的最好方式。很多父母不愿在孩子违规时使用游戏,担心助长他这种行为。一定要用生气、严厉让他知道错了。我们要让孩子遭受无尽的悔意,不停的做出补偿和道歉,之后才想到要重新联结。我们拒绝笑声,觉得和好就是在奖励孩子的坏行为,活在恐惧中。
3. 角色定位 和孩子在一起做父母而不是佣人,佣人只是照顾不用联结,提高与孩子在一起的质量,避免陷入照顾的琐事。
4. 翻译孩子表面言行背后的动机,当孩子行为不合常理时,我们需要帮孩子翻译。表面攻击翻译成建立联结的内心请求。嘲笑别人,可能是自己被这样对待过,或者害怕被这样对待。一个6岁的男孩一走进课外班,就去打他最喜欢的老师。然后躲进桌子底下。如果表面理解男孩是很没有礼貌的。如果这样评价他,就不会走进他,他会关闭心门。孩子的真实想法是我想靠近你,但我害怕靠近所有人。而且,我现在很生气,你大概会讨厌生气的孩子,所以我先讨厌你好了。明智的回应:你打了我然后躲起来,我想是因为你想接近我,但是又不太敢。那这样好了,下次你来的时候,我们就先伸出手来击掌,好不好?
5. 孩子们需要我们帮他蓄杯。要蓄杯时情绪激动,抱怨、拒绝,故意行为乖张因而受到惩罚,惩罚比没有关注强,因为杯子将空的感觉让他们坐立不安。孩子用拳头打你,用脏话骂你,不理睬你,对你吼叫,这些都是杯子空了太久需要蓄水的反应。孩子本来指望我们加满杯子,现在杯子反而被我们打翻在地,孩子们作何感想呢?给他带来深深的刺痛。蓄杯不是一次性投入,需通过日常互动持续不断坚持多年。静静呆在一起不能提供安全依附感,只有在人与人互动中。没有互动、人和电脑不能满足。关键:对他们需求迅速回应。
6. 跟随孩子和主导孩子的平衡,先跟随,后主导。如果我们不以他要的方式联结,他有凭什么应该用我的方式和我联结呢?当我们用他们的方式参与,他们就可以摘掉魔鬼面具,变回那个愿意合作、开心积极的自我。加入孩子时,不要带着自己的确定计划这是游戏里的重要原则。对抗和支持角色
7. 把真实困难当游戏玩,把僵局变成游戏,假的威胁,特别是针对自己的,可以缓解紧张情绪,一旦放松,更容易获得孩子合作。把不喜欢的活动和笑声连在一起。生活中有困难的事情用游戏玩出来,晚上课游戏,玩换衣服准备上学游戏,玩游戏假装你想要这个玩具、我不想分享。上幼儿园游戏,胡说八道傻瓜学校孩子吃正餐时吵着要吃甜点,你可以夸张地扮演严厉的母亲不给不给绝对不行也可以扮演超级随和的妈妈太好了,今天的正餐该吃冰淇淋了。只要孩子笑出来就好。建议三岁以下孩子买一套天天游戏力的书
8规则:
[心]安全 三不伤害 温柔而坚定的制止
[心]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事件,几乎每种我们不喜欢的行为都可以转变为游戏。
[心]判断标准 孩子在笑,汗流浃背,全神贯注、竭尽全力就表明他在享受这个过程。过后会表现快乐和放松
[心]让孩子控制节奏:我抓他时,他说让我过去,已经直接告诉我他要的是什么。有些大人太争强好胜,不管孩子想不想跟你竞争比赛;有些人太害羞,无法提供孩子权利对抗时所需要的阻力;有些人干脆把孩子丢在一旁自顾自地搭起积木和乐高来;有些父母需要练习如何才能在游戏中更加投入。有些人需要练习如何才能更有效地鼓励孩子独立。要和孩子一起玩,而不是被你们大人没有注意到孩子的节奏,强迫孩子接受大人的偏好。
[心]固定游戏时间,有期待心理
五、游戏:
1. 枕头大战,大人和孩子拿抱枕互相打闹
2. 脱袜子,脱别人袜子,自己的不被脱
3. 对视游戏,看谁先笑
4. 人肉拔河,爸爸妈妈都抢孩子
5. 假装怒吼。真想吼时变成假装的怒吼,真吼会吓坏孩子,事后自己内疚。假吼会让孩子高兴。
6. 实况报道:我正看着一堆没叠好的衣服,我现在找到了那个小孩。他在几个小时前就该叠好衣服了,我又回头看到了衣服。我觉得五脏六腑都要尖叫了。

Ta的路标

  • 专辑小子
  • 专辑初体验
  • 受欢迎
  • 如鱼得水

下载路口APP

手机扫描二维码
把路口装进口袋

首页精选栏目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434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111 ICP备案号:浙ICP备2022033973号-2

证照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