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卫视曾做过一期特别的节目,他们选了一所中学,让高中生们站在球场的同一条线上。
六个主持人,每人问一个问题,如果答案为“是”就可以往前走,反之就只能留在原地。
这六个问题分别是:
1、父母是否都接受过大学以上的教育?
是的话往前走6步。
2、父母是否为你请过一对一的家教?
是的话往前走6步。
3、父母是否让你持续地学习功课以外的一门特长,且目前还保持着一定水准?
是的话往前走6步。
4、是否有过一次出国旅行的经历?
是的话往前走6步。
5、父母是否承诺过送你出国留学?
是的话往前走6步。
6、父母是否一直视你为骄傲,并在亲友面前炫耀你?
是的话往前走6步。
六个问题问完后,有人往前走了36步。
有人却依然停留在原地。
节目组说:这就是你们的起点。
其实这6个问题,没有一个与孩子自身素质有关,考察的全都是父母的文化水平、教育资源、家庭条件以及处理亲密关系的方式,但这些因素决定了孩子们的起点。
真的残酷无比。
在节目组的一声令下,所有的孩子都站在自己的“起点”上往同一个终点冲刺,而家长则在体育馆内等待。
有的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冲了进来,喜出望外。
有的却只能焦心地期盼。
最终,一共有20名孩子成功进入了体育馆,剩下的则被关在了门外。
面对着红了眼的家长,主持人不得不站出来圆场,并告诉这群孩子们:
保持领先的同龄人,和自身的努力并没有多大关系,都是父母为他们创造的优势,要获得最后的胜利,还需要靠自己的努力。
这期节目播出以后,网上的争议很大。
有人说太残酷,也有人说,不该给孩子灌输这些。
可是,难道节目不播出,这个社会就不存在这些问题了吗?
事实上,它们一直存在,甚至比这六个问题更残酷,只是节目让我们不得不直面这些残酷,而不是继续逃避。
而这样的残酷在欧美同样存在。
02
2016年,我写过一篇比较火的文章《社会即将分层,你将会在第几层》。在这篇文章中,我引用了BBC纪录片《人生七年》中的案例。
《人生七年》选择了14个不同阶层的英国孩子,记录了他们的人生轨迹。从7岁开始,每七年记录一次,一直到他们的56岁。
这项历时49年的研究揭露了一个残酷的事实:穷人的孩子依然是穷人,富人的孩子依然是富人,阶层在代际间得到了传承。
7岁本该是个天真烂漫的年纪,但不同阶层孩子已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
上流社会:John和Andrew就已经养成了阅读《金融时报》、《观察家》的习惯,他们明确地知道自己会上顶级的私立高中,然后读牛津大学,再然后进入政坛。
中产阶层:男孩会拥有自己的理念,如反对种族歧视,帮助有色人种;女孩则想着长大嫁人生子。
底层社会:有人希望当驯马师赚钱,有人希望能有机会见到自己的爸爸,而贫民窟出生的Paul,甚至把“吃饱饭、少罚站、少被打”当成了自己的人生愿望。
49年之后,他们已是56岁。
上流社会:John成为了企业家并致力于慈善事业,Andrew成为了律所合伙人,他们的孩子继续接受着精英教育。
中产阶层: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依然是中产,也会有个别滑落到了社会的底层。
底层社会:Paul成为了泥瓦工,Symon则成为了司机,他们生了一大堆儿女,儿女中的大部分人继续在底层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在一个百废待兴的社会,弯道超车,一夜暴富都成为可能,但社会一旦进入到发达又稳定的阶段,阶层的分化和固化将变得日趋明显。
哈佛公开课《公平的起点是什么》中指出:“即使是努力本身,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幸运的家庭环境。”
两位罗斯福总统都毕业于哈佛,“布什家族”四代都是耶鲁校友,小布什在竞选的时候甚至开玩笑说:“我继承了我父亲一半的朋友。”
上层社会的人脉、财富、精英意识、教育资源等等,父传子,子传孙。
而社会中下层的孩子,在公立学校接受了所谓的“快乐教育”后,构成了新一代的社会中下层。但不管怎样,发达社会至少能为他们提供可靠的生活保障。
这是社会稳定的另一种形态。
03
过去舆论曾一度非常激烈地批评应试教育,觉得应试教育抹杀了孩子的天赋和创造力。
但素质教育是要靠钱堆出来的。
名师的钢琴课、贵族的马术课、动辄数万的出国旅行,这些支出对于普通家庭而言,根本支付不起。
当杭州崇文实验学校的小学生骑着马出现在运动会时,一度刺痛了社会的敏感神经,可他们是私立学校,用自己的钱开办马术课程,这难道不是素质教育的一种体现吗?
相比之下,高考已经是所有的考核方式里,对普通家庭门槛最低、最便宜和最友好的人才选拔方式了。
读书依然是普通人改变命运最容易的一条路,没有之一。
即便是在阶层高度固化的英国社会,在纪录片《人生七年》中,唯一一个打破了阶层的天花板成功晋升精英的人是Nicolas ——一个农夫的儿子。
他也是通过努力读书考上牛津大学,然后成为了美国名校的教授,才实现了人生的逆袭。
在中国也是如此。
根据《2016胡润80后富豪榜》,里面包括《80后白手起家富豪榜》和《80后财富继承富豪榜》。
其中80年出生的王麒诚(夫妇),以245亿元的财富,登顶《80后白手起家富豪榜》,其在总榜单上的2016年排名,甚至还盖过了王思聪。
而王麒诚命运的转折点,恰恰就发生在浙江大学。
你看,读书真的能够改变一部分人的命运。
04
接下来看一张图。
我曾经对这张图做过这样的解读:
我们小时候的教育,就像是这张图的最底层,给你展示一个美好却不真实的世界。
当你的视野不断拓宽,当你真刀真枪地冲入社会,你会发现世界和你小时候想象的不一样。
你会发现人人平等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你会发现“劳动不分贵贱”只存在于书本之中,你会发现精英家庭的孩子真的是赢在了起跑线上。
他们从出生那一刻起就拥有了更多资源,有视野开阔的父母。
优质的教育资源意味着优秀的老师会传授好的学习方法,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率。视野开阔的父母,能在关键时刻给予他们更多的指导,帮助他们少走弯路。
同样是勤奋,资源的不同,也会有高质量的勤奋和低质量的勤奋之分。
这样的现实难免让人低落,让人觉得不公平。
但是,精英家庭这种东西,也是一代又一代人积累、争取来的啊。
其实任何一个正常运转的社会,是一定会保持一定程度的流动性的(否则“无产阶级就会挣脱枷锁”)。
向上的大门永远都不会完全关闭。
看清真相,然后向上努力,这就是前面那张图的意义。
读书依然是普通人改变命运最容易的一条路,没有之一。
我自己也是沿着这条路走上来的。
虽然比不上一些精英阶层的孩子,但至少比起和我同一起跑线的人,我已经远远超越了他们,我的孩子也会有更高的起点,或许他(她)还能在我基础上更进一步。
这就是努力读书的回报。
我曾在过去的文章中写过,这个世界上有两种生存策略:
第一种是弱者策略,通过咒骂命运的不公来寻求内心的平衡,然后重复着眼前的苟且生活。
第二种是强者策略,相信自己,以精英的行为方式驱动自己,竭尽全力打好手中的每一张牌。
前者占了大多数,而后者书写了传奇。
与各位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