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经常会在深更半夜收到妈妈的微信或电话,妈妈非常焦虑:“欧阳医生,我宝宝发烧39度了怎么办?会不会烧坏脑子?会不会烧成肺炎?要不要吃抗生素?需不需要马上去医院看医生?”每当遇到这种情况,我非常理解妈妈的心情,因为我也是四个孩子的父亲。
接下来我就科普一下有关发热的情况。其实在发热的认知方面存在很多误区,另外在发热的处理方面也存在很多“雷区”。请各位家长仔细地阅读我这篇文章,看看在发热处理方面您是否也踩中了这些“雷区”?希望我这篇文章能在宝宝发热时可以缓解您的焦虑,在处理发热时能帮您避开这些“雷区”。
发热的原因
发热是儿科最常见的病症之一,在婴幼儿当中尤为多见。发热本身不是一种疾病,而是很多疾病的一种共同症状。发热可以由感染性因素和非感染性因素引起:
感染性因素:包括病毒、细菌、真菌、支原体、寄生虫等感染等引起,而最常见就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比如感冒、急性支气管炎等。
非感染性因素:相对比较少见,比如疫苗接种导致发热,还有出牙也会出现低热。另外,一些非感染性疾病也会引起发热,比如结缔组织性疾病,比如关节炎或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发热的定义
根据美国儿科学会的指南,正常体温波动在36.4-37.5之间。发热是指腋温超过37℃、口温超过37.5℃、肛温超过38℃。
发热的机制
发热的主要机制为外源性致热源(如细菌、病毒、真菌及支原体等)或内源性致热源(如白介素、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等)通过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定点,使调定点上升,体温调节中枢必须对体温加以重新调节,并通过寒战使产热增多;另外,皮肤血管及竖毛肌收缩,停止排汗,散热减少。这样使得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引起发热。
发热的好处和坏处
大家可能会觉得奇怪,发热还有好处? 是的,发热并不总是有害的,发热也有它的好处。发热时人体免疫功能明显增强,有利于清除病原体和促进疾病的痊愈。但发热也可能对身体造成一定的损害,比如会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也会导致呼吸和心率增快,增加氧耗。
发热时温度计的正确使用
测量体温有多种方法,一般来说小儿用耳温枪比较好。使用耳温枪测量体温的时候需用一只手向后上方提起耳廓,使耳道变直容易测量,如果没有提拉耳朵直接测量,可能测到的是耳壁而不是鼓膜的温度,与孩子的实际体温产生误差。由于每个人的左、右耳道不尽相同,所以测量时应每次都测同一个耳朵。
什么是物理降温?
物理降温是通过物理吸热、或散热的方法,使物体的温度降低。包括用温湿的毛巾敷、温水搽浴、洗温水澡等。
物理降温真的管用吗?
根据UpToDate的指南,在物理降温方面,不但是我们家长,即使是我们儿科医生也存在理解和处理误区:
● 不建议使用物理降温退热,包括温水擦浴或洗温水澡,因为物理降温带来的退热效果很短,而且还会增加不适感;特别是先使用物理降温,再使用退热药,反而会增加产热,导致体温升高,这是因为先用物理降温会使退热药重新调节体温调定点的作用发挥不出来。但是,物理降温可用于热休克等急需通过体表散热来降温的情况。
● 不要用冷水或冰水物理降温,因为会因寒颤导致产热增加,反而使体温上升。
● 不要用酒精擦浴来降温,因为酒精擦浴会导致酒精被人体吸收导致酒精中毒。
发热处理方面的“雷区”
除了以上提到的使用物理降温存在误区外,发热处理方面还存在以下“雷区":
● 交替使用退热药:因为交替使用退热药容易引起药物使用混淆,导致药物过量,从而增加药物毒性,所以不建议交替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但是,一种退热药使用后3-4小时后没有效果,可以改用另一种退热药。
● 退热一般先用对乙酰氨基酚,因为对乙酰氨基酚有较长的安全追踪记录;布洛芬常首选用于既退热,又消炎的情况,比如用于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导致的发热;或用于热度比较高的发热患儿。
● 对乙酰氨基酚不要用于小于3个月婴儿的发热,因为有可能引起肝脏损害;布洛芬不要用于小于6个月的患儿,因为有可能造成肾脏损伤。
● 不要合并使用退热药和含有同种退热成分的感冒药,比如不要合并使用对乙酰氨基酚退热药和含有对乙酰氨基酚的感冒药,因为这样会加大药物剂量造成中毒。
● 患病毒性感冒的宝宝不要使用阿司匹林退热,因为可能会造成Reye综合症,损伤肝脏和大脑。
发热的预防
主要避免孩子在闷热的环境中呆太长时间,家中要保持通风,当孩子发热时要让他大量饮水以防脱水。
回到我文章开始提到的家长常常提问的几个问题:“欧阳医生,我宝宝发烧39度了怎么办?会不会烧坏脑子?会不会烧成肺炎?要不要吃抗生素?需不需要马上去医院看医生?”下面我一一来讲解:
发热会烧坏脑子吗?
有很多家长担心孩子发烧会把脑子烧坏。但到目前为止,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发热会把脑子烧坏,即使体温达到40度也不会把脑子烧坏。如果真的有发烧引起大脑损伤,那也不是发烧本身导致的,而是病毒或者细菌侵入大脑引起脑炎或者脑膜炎造成的。
发热会烧成肺炎吗?
还有的家长担心孩子发烧会烧成肺炎。但是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发热会烧成肺炎,即使高热40度也不会烧成肺炎。如果孩子发热而且有肺炎了,那也不是发烧本身导致的,而是细菌或者其他病原体侵犯肺部导致的肺炎。
发热需不需要吃抗生素?
有家长问发热需不需要吃抗生素?我们知道发热很多时候其实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使用抗生素并没有什么作用,反而增加药物的副作用,所以这种情况下不需要使用抗生素。当然,如果发热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那就需要使用抗生素。
家庭护理中如何正确处理发热?
● 发热要多喝水,小婴儿要多吃母乳,因为母乳里水分很充足。
● 体温低于38.5℃时一般无需用退热药,可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给孩子多饮水。
● 如果体温大于38.5℃,可以用美林或泰诺林来降温。如果孩子体温虽然超过了38.5℃,但孩子看起来精神很好,吃喝玩乐都跟平时没什么两样,那么也不要着急用退热药来降温,可以继续观察。
● 如果孩子虽然体温小于38.5℃,但孩子觉得很不舒服,不愿意玩耍,那我们还是需要用退热药降温让他舒服一点。
● 穿衣要适量,千万不要用毯子等过度包裹孩子,以免体温骤升导致热性惊厥。
常用退热药的剂量
美林(布洛芬)&泰诺林(对乙酰氨基酚)的剂量表
美林:5~10mg/kg,6~8小时/次,一天不得超过4次。
泰诺林:10~15mg/kg,4~6小时/次,一天不得超过4次。
美林的最大剂量:1200mg/d
泰诺林的最大剂量: 4000mg/d
体重 药名 | 美林 | 泰诺林 |
3~5 kg | 小于6个月不用 | 小于3个月不用或遵医嘱 |
6~8 kg | 同上 | 婴儿滴剂100mg/ml:1ml |
8~10 kg | 婴儿滴剂40mg/1.25ml:1.5~2 ml | 婴儿滴剂100mg/ml:1-1.5ml |
儿童混悬液20mg/ml:4-5 ml | ||
10~16 kg | 儿童混悬液20mg/ml:5~8ml | 婴儿滴剂100mg/ml:1.5-2.5ml 儿童混悬液32mg/ml:4-6ml |
16~22 kg | 儿童混悬液20mg/ml:8~11 ml | 儿童混悬液32mg/ml:6~8ml |
22~28 kg | 儿童混悬液20mg/ml:11~14ml | 儿童混悬液32mg/ml:8~10ml |
28~32 kg | 儿童混悬液20mg/ml:14~16ml | 儿童混悬液32mg/ml:10~12ml |
32~43 kg | 儿童混悬液20mg/ml:16~21ml | 儿童混悬液32mg/ml:12~16ml |
孩子何时需要去看医生?
● 不到3个月的孩子,肛温超过38℃。
● 孩子出现烦躁或精神萎靡。
● 孩子出现颈脖子僵硬或严重的头痛。
● 孩子有严重的腹痛,持续的呕吐或腹泻,或有脱水的症状。
● 孩子有严重的咳嗽,伴有呼吸急促或呼吸困难。
参考文献
1. Mark A Ward. Fever in infants and children: Pathophysiology and management. UpToDate, Feb 2016.
2. Sullivan JE, et al: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Clinical Report--fever and antipyretic use in children. Pediatrics 2011; 127: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