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定决心上岸

备注:
https://www.lukou.com/user/503992
专注搞钱💰

读书笔记 | 怪诞行为学 可预测的非理性

快速阅读翻了一遍,书中讲实验和例子比较多,书名的主标题听上去很奇特,其实副标题才是书中真的在讨论的——可预测的非理性。读后有助于了解是什么促使你的消费行为。

“任意的一致”:首次的出价大都是“任意”的,并可能受到任意问题答案的影响;可是一旦这些价格在我们脑中确立,它形成的便不仅仅是我们对某一产品的出价意愿,还包括对其他有关产品的出价意愿。

“羊群效应”:基于其他人的行为来判断某事物的好坏,以决定是否效仿。

“自我羊群效应”:我们基于自己先前行为而推想某事物,如有了第一次体验后,我们会在自己的后面排起队来。

我们对价格变化的敏感度是两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对过去价格的记忆和我们想与过去决定保持一致的欲望,根本不是对我们的真正偏好或需求大小的体验。

免费为什么如此诱人?多数交易都有有利和不利一面,但是免费使我们忘记不利的一面,造成一种情绪冲动,误认为免费的物品的价值大大高于它的事实价值。

我们同时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里,一个是由社会规范主导的,它一般是友好的、界限不明的、不要求即时回报的,如帮人开下门或搬下东西等。另一个是由市场规范来制定的法则,不存在友情、界限十分清楚,意味着利益比较和即时偿付。

把市场规范引入社会规范,违反了社会规范并伤害了社会关系;一旦市场规范进入我们的考虑中,社会规范就随之而去了,说明社会规范很难重建。

社会规范可以建立忠诚,公司将计时工资改为计月工资,模糊了朝九晚五的工作日概念,提供各种福利,如午餐、生日蛋糕等营造亲善氛围。

拖沓问题每个人都有,但并不是每个人能了解自己的拖沓倾向,给自己设定期限能帮助我们把自己往正确的方向推。

为什么我们会依恋自己拥有的?一旦我们拥有某事物,不管是手机、汽车还是猫、球拍,我们对它的估价就会比别人高。一旦出售某个东西,我们更在意自己失去了,而不是得到了钱可以买别的东西,期望买东西的人能跟我们有相同的情绪,但是实际上买房注意的是别的。

人类本性中的三大非理性怪癖:我们对已经拥有的东西迷恋到不能自拔;我们总是把注意力集中到失去什么上,而不是会得到什么;我们经常假定别人看待交易的角度和我们一样。

虚拟所有权:我们实际拥有所有权之前就对某物产生了拥有的感觉,一旦将自己当作所有者,就会强迫自己防止丢失这一地位,如拍卖、广告、试用等。

所有权不仅局限于物,对人的观点、看法也适用,一旦拥有了一种观点,不管是关于体育还是政治,我们对它会过度热爱、依恋,最终转变成一种僵化而顽固的意识形态。

我们喜欢为自己保留各种选择的余地,买各种可扩展的电子设备等等,但现实是我们根本不会用,我们为了一些不重要的事情疲于奔命,却忘记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下功夫。

如何摆脱这种非理性冲动?困扰我们的不是缺乏机会,而是机会太多,而且我们的冲动会驱使我们去追逐毫无价值的选择。手忙脚乱地去保持所有选择是傻瓜的游戏,我们需要果断地关上该关的门。

事先告知信息会改变我们的预期,影响我们的判断,冲突双方持有不同的看法并紧紧抓住这些观点不放,需要中立的第三方来制定法则,需要一个未曾被我们预期影响的第三方。

安慰疗法起作用的原因:信念,我们对某种药品或相关人员的信任;条件反射。

为什么我们不诚实?我们看重诚实,也想做诚实的人,但是我们内心的诚实尺度只有在考虑重大越轨行为时才会被激活,如从办公室顺手一支笔,我们根本不会想这些琐事跟诚实有什么关系。

人有时甘愿牺牲消费快感来突出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

我们都是棋盘上的小卒子,对棋局的多种力量认识不多,我们认为对自己的决策,对自己生活方向有操控能力,但是它反应的是我们的欲望,我们对自身想当然的认识,而不是现实。

非理性司空见惯,但也不是无药可救。一旦我们明白了自己的错误决定会在什么时候发生、源自什么地方,就可以提高警惕,强制自己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式重新考虑这些决定。



Ta的路标

  • 专辑小子
  • 如鱼得水
  • 专辑初体验
  • 爱转发

下载路口APP

手机扫描二维码
把路口装进口袋

首页精选栏目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434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111 ICP备案号:浙ICP备2022033973号-2

证照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