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ndred

备注:
https://www.lukou.com/user/12700
😊

幸福即贡献感|被讨厌的勇气




🐳内容简介
「被讨厌的勇气」并不是要去吸引被讨厌的负向能量,而是,如果这是我生命想绽放出最美的光彩,那么,即使有被讨厌的可能,我都要用自己的双手双脚往那里走去。」
「因为拥有了被讨厌的勇气,于是有了真正幸福的可能。」
你是否常常对繁琐的生活感到乏味?
你是否时时为复杂的人际关系感到疲惫?
你是否认为人生的意义越来越模糊难见?
我们如何能够在繁杂的日常琐碎和复杂的人际关系中用自己的双手去获得真正的幸福?
这一切的答案尽在这本《被讨厌的勇气》中!
★日本亚马逊2014年度销售冠军,连续300天雄踞销售榜首!
★蔡康永、张德芬 陈文茜、曾宝仪、勇气推荐!
★张沛超、胡慎之、动机在杭州 作序推荐!
★阿德勒思想拥有改变人一生的力量。剩下的就只有能否鼓起迈出一步的“勇气”


🐳作者简介
岸见一郎
哲学家。1956年生于京都,现居京都。高中时便以哲学为志向,进入大学后屡次到老师府上进行辩论。京都大学研究生院文学研究系博士课程满期退学。1989年起致力于研究专业哲学和阿德勒心理学。主要活动领域是阿德勒心理学及古代哲学的执笔与演讲,同时还在精神科医院为许多青年做心理辅导。日本阿德勒心理学会认定顾问。译著有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个人心理学讲义》和《人为什么会患神经病》,著作有《阿德勒心理学入门》等多部作品。本书由其负责原案。
古贺史健
自由作家。1973年出生。以对话创作(问答体裁的执笔)见长,出版过许多商务或纪实文学方面的畅销书。他创作的极具现场感与节奏感的采访稿广受好评,采访集《16岁的教科书》系列累计销量突破70万册。近30岁的时候邂逅阿德勒心理学,并被其颠覆常识的思想所震撼。之后,连续数年拜访京都的岸见一郎并向其请教阿德勒心理学的本质。本书中他以希腊哲学的古典手法“对话篇”进行内容呈现。著有《想要让20岁的自己接受的文章讲义》。


🐳书摘
1.人并不是住在客观的世界,而是住在自己营造的主观世界里,你所看到的世界不同于我所看到的世界,而且恐怕是不可能与任何人共有的世界。
2.立足于原因论的人们,例如一般的生活顾问或者精神科医生,仅仅会指出“你之所以痛苦是因为过去的事情”,继而简单的安慰“所以错不在你”。所谓的心理创伤学说就是原因论的典型。
3.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我们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所谓的心理创伤——而痛苦,事实上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4.我们给过去的经历“赋予了什么样的意义”,这直接决定了我们的生活。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是自己选择自己如何生活。
5.阿德勒的目的论是说:“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决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时此刻”的你自己。
6.首先要说的就是我这性格——对自己没有自信,对一切都持悲观态度;还有就是太过固执;非常注重别人的看法,而且总是活在对别人的怀疑之中;不能活得自然,总觉得像是在演戏。而且,如果只是性格倒还好,自己的长相和身材也没有一样让人满意的。(完全活生生的就是在说我自己啊!描述完全符合我自己)
7.人的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
8.我们无法改变客观事实,但可以任意改变主观解释。并且,我们都活在主观世界中。
9.自卑感本身并不是坏事,自卑感也可以成为促成努力和进步的契机。而另一方面,自卑情结是指把自己的自卑感当作某种借口使用的状态。像在日常生活中大肆宣扬“因为有A所以才做不到B”这样的理论,这已经超出了自卑感的范畴,它是一种自卑情结。
10.不想成功?简单地说就是害怕向前迈进或者是不想真正地努力。不愿意为了改变自我而牺牲目前所享受的乐趣——比如玩乐或休闲时间。也就是拿不出改变生活方式不同的“勇气”,即使有些不满或者不自由,也还是更愿意维持现状。
11.以自己的不幸为武器来支配对方。通过诉说自己如何不幸、如何痛苦来让周围的人——比如家人或朋友——担心或束缚支配其言行。刚开始提到的那些闭门不出者就常常沉浸在以不幸为武器的优越感中。阿德勒甚至指出:“在我们的文化中,弱势其实非常强大而且具有特权。”
12.如果意识到竞争或胜负,那么势必就会产生自卑感。因为常常拿自己和别人相比就会产生“优于这个、输于那个”之类的想法,而自卑情结或优越情节就会随之而生。不知不觉就会把他人乃至整个世界都看成“敌人”。也就是会认为人人都是随时会愚弄、嘲讽、攻击甚至陷害自己、绝不可掉以轻心的敌人,而世界则是一个恐怖的地方。竞争的可怕之处就在于此。即便不是败者、即便一直立于不败之地,处于竞争之中的人也会一刻不得安心、不想成为败者。而为了不成为败者就必须一直获胜、不能相信他人。之所以有很多人虽然取得了社会性的成功,但却感觉不到幸福,就是因为他们活在竞争之中。因为他们眼中的世界是敌人遍布的危险所在。
13.发怒是交流的一种形态,而且不使用发怒这种方式也可以交流,我们即使不使用怒气,也可以进行沟通以及取得别人的认同,如果能够从经验中明白这一点,那自然就不会再有怒气产生了。
14.只要你变了,周围也会改变,必须要有所改变。阿德勒心理学不是改变他人的心理学,而是追求自我改变的心理学,不能等着别人发生变化,也不要等着状况有所改变,而是由你自己勇敢迈出第一步。
15.人生谎言是对于自己目前所处的状态,把责任转嫁给别人,通过归咎于他人或者环境来回避人生课题。
16.决定你的生活方式(人生状态)的不是其他任何人,而是你自己这一事实。
17.在犹太教教义中,有这么一句话,倘若自己都不为自己活出自己的人生,那还有谁会为自己而活呢?你就活在自己的人生中,要说为谁活着,那当然是为你自己。假如你不为自己而活的话,那谁会为你而活吗?我们最终还是为自己活着。没理由不可以这样想。
18.如果一味寻求别人的认可,在意别人的评价,那最终只会活在别人的人生。
19.过于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就会按照别人的期待着生活,也就是舍弃真正的自我,活在别人的人生之中。而且,请你记住,假如说你不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而活,他人也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当别人的行为不符合自己的想法的时候,也不可以发怒,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20.苦恼于孩子之间的关系的父母往往容易认为:孩子,就是我的人生。总之就是把孩子的课题也看成是自己的课题,总是只考虑孩子,而当意识到的时候,他们已经失去了自我。但即使父母再怎么背负孩子的课题,孩子依然是独立的个人,不会完全按照父母的想法去生活,孩子的学习、工作,结婚对象或者哪怕是日常行为举止都不会完全按照父母所想。当然,我也会担心甚至会想要去干涉,但是刚才我也说过,别人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即使是自己的孩子也不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而活。
21.分离就是这么回事,你太在意别人的视线和评价,所以才会不断寻求别人的认可,那么人为什么会如此在意别人的视线呢?阿德勒心理学给出的答案非常简单,那就是因为你还不会进行课题分离,那原本应该是别人的课题,也看成是自己的课题。
22.首先要思考一下这是谁的课题,然后进行课题分离,哪些是自己的课题?哪些是别人的课题?要冷静地划清界限,而且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这就是阿德勒心理学给出的具体而且有可能彻底改变人际关系烦恼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观点。
23.为了满足别人的期望而活以及把自己的人生托付给别人,这是一种对自己撒谎也不断对周围人撒谎的生活方式。
24.既不是自以为是,也不是将错就错,只是分离课题。即使有人不喜欢你,那也并不是你的课题。并且,“应该喜欢我”或者“我己经这么努力了还不喜欢我也太奇怪了”之类的想法也是一种干涉对方课题的回报式的思维。不畏惧被人讨厌而是勇往直前,不随波逐流而是激流勇进,这才是对人而言的自由。如果在我面前有“被所有人喜欢的人生”和“有人讨厌自己的人生”这两个选择让我选的话,我一定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比起别人如何看自己,我更关心自己过得如何。也就是想要自由地生活。
25.获得幸福的勇气也包括“被讨厌的勇气”。一旦拥有了这种勇气,你的人际关系也会一下子变得轻松起来。
26.很多人认为人际关系之卡由他人掌握着。正因为如此才非常在意“那个人怎么看我”,选择满足他人希望的生活方式。但是,如果能够理解课题分离就会发现,其实一切的卡都掌握在自己手中。这会是全新的发现。
27.我改变了,发生变化的只是“我”。作为结果,对方会怎样我不知道,也无法左右,这也是课题分离。当然,随着我的变化——不是通过我的变化——对方也会发生改变。也许很多情况下对方不得不改变,但那不是目的,而且也可能不会发生。总之,把改变自己当成操纵他人的手段是一种极其错误的想法。
28.不仅仅是你,凡是执著于“我”的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所以,必须把“对自己的执著”换成“对他人的关心”。
29.人际关系的起点是”课题分离“,终点是”共同体感觉“。而且,共同体感觉是指”把他人看成朋友,并在其中能够感受到有自己的位置“。
30.这里有需要记住的行动原则。当我们在人际关系中遇到困难或者看不到出口的时候,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倾听更大共同体的声音“这一原则。
31.也就是说,用”你真了不起“”做得很好“或者”真能干“之类的话表扬孩子的母亲无意之中就营造了一种上下级关系——把孩子看得比自己低。你刚才提到的训练的事情正好象征了一种”表扬“背后的上下级关系和纵向关系。人表扬他人的目的就在于”操纵比自己能力低的对方“,其中既没有感谢也没有尊敬。
32.首先应该进行课题分离,然后应该在接受双方差异的同时建立平等的横向关系。”鼓励“则是这种基础之上的一种方法。
33.我们在讨论自卑感的时候,不是说过这是主观价值问题吗?是认为”自己有价值“?还是认为”自己是没有价值的存在“?如果能够认为”自己有价值“的话,那个人就能够接纳自我并建立起直面人生课题的勇气。这里的问题是”究竟怎样才能够感觉自己有价值“这一点。 人只有在可以体会到”我对共同体有用“的时候才能够感觉到自己的价值。这就是阿德勒心理学的答案。
34.看似像线一样的人生,其实也是点的连续,也就是说人生是连续的刹那,是现在这一刹那的连续,我们只能活在此时此刻,我们的人生只存在于刹那之中。
35.我们应该更加认真地过好此时此刻,如果感觉能够看得到过去也能预测到未来,那就证明你没有认真地活在此时此刻,而是生活在模糊而微弱的光中,人生是连续的刹那,根本不存在过去和未来,你是想要通过关注过去或未来,为自己寻找免罪符。过去发生了什么?与你的此时此刻没有任何关系,未来会如何也不是此时此刻要考虑的问题,假如认真地活在此时此刻,那就根本不会说出那样的话。
36.人生很简单,并不是什么深刻的事情,如果认真过好了每一个刹那,就没有什么必要过于深刻,并且还要记住一点,站在现实性角度的时候,人生总是处于完结状态。
37.因为过去和未来根本不存在,所以才要谈现在,起决定作用的既不是昨天,也不是明天,而是此时此刻。
38.人生并不存在可以作为常识来讲的意义。人生意义是自己赋予自己的。
39.必须有人开始。即使别人不合作,那也与你无关。应该由你开始,不用去考虑别人是否合作。


🐳感想
从一开始的目的论就觉得很新奇,弗洛伊德的心理学强调的是过去会一直停留在潜意识来影响着我们的现在,阿德勒却相反的认为不是过去的原因影响着现在,而是因为现在的目的去从过去中找出因素。庆幸是现在遇见了这本书,以前也看过几本关于当下的灵学书籍,有张德芬和埃克哈特的,每次看书都是当时特别激动,过后没三天就忘。这本书不像以往的哲学语言让人难懂,而是用对话体说的浅显易懂的文字,很多时候都仿佛觉得自己就是那个青年。文中说到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首先得意识到无论如何自卑,我就是我,无法去换成另外一个我,要接纳我这个存在。无条件的信赖他人,选择背不背叛是他人的课题,我能够选择的仅仅只是无条件的信赖,这才是我的课题。工作的本质即是对他人的贡献。幸福即贡献感。人生的意义只有自己能够赋予,最重要的是此时此刻,过好每一个此时此刻。

Ta的路标

  • 如鱼得水
  • 专辑初体验
  • 爱转发
  • 受欢迎

下载路口APP

手机扫描二维码
把路口装进口袋

首页精选栏目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434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111 ICP备案号:浙ICP备2022033973号-2

证照信息